坦言集:吉林不能走向死路

對內地東北的發展我一直頗為關心。當年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的發展戰略提出,在瀋陽首次開大會,我是「海外」唯一參與的代表。記得剛回港便有南韓的研究生拜訪我,問會議的內容,相信她是南韓的情報人員。

其後,在東北各地考察,對長春最感擔心,因為整個城市只依靠中國的第一汽車廠。一汽在過往民族工業發展時確實貢獻良多,特別是引進重型卡車。但當開始市場化改革與開放後,中央准許外國汽車企業進入,一汽與長春便備受壓力,美國汽車城底特律的沒落可成殷鑑。可惜,當時寫的那些文章沒人理會,吉林省與長春還是依循蘇聯時代從美國學回來的大工業發展方法,只是多了與外商合資。或許一汽多年來有所改進,但仍比不上外資和民營汽車企業。這不是國營或大企業的問題,而是思想僵化和管理落後,結果浪費了國家幾十年在東北投入的資金和人才知識積累。

最近,內地爭議吉林省的發展調整戰略,林毅夫等北大學者提出重新回到輕工業去,發展輕紡、家電和電子,似乎是走廣東珠三角九十年代的道路。這等於放棄吉林積累的人才與資源優勢,也讓農民棄農從事加工。這種產業轉型,或許見諸蘇聯東歐的市場改革轉型,可惜在蘇聯東歐已是失敗,東莞也已轉變。吉林現時走這老路,實在是死路一條。這也反映出部分學者的僵化思維。

吉林要變是要變新,不是變舊。他們應看《中國製造2025》的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