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夠等到合適器官移植難能可貴,病人往往苦候多年才獲新生機會,術後需終身服抗排斥藥物保護新器官。有調查發現,四成八受訪移植病人曾經忘記或不依足醫生指示「空腹」服藥,原因是傳統抗排斥藥物服用方法難與飲食習慣配合,長遠可令新器官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增加一點四倍。香港移植學會提醒移植病人依時服藥,珍惜得來不易的的新生命。
香港移植學會、香港移植運動協會及香港肝臟移植協康會去年七月進行問卷調查,訪問五百二十九名曾接受器官移植病人。結果顯示,八成受訪者明白應空腹服抗排斥藥,九成知道不依從服藥的不良後果,但四成八仍明知故犯,不依指示服藥。主要原因是病人認為服藥難與生活及飲食習慣配合,例如他們工作不定時、外出用膳等,亦有人常忘記需空腹食藥。
香港移植學會會長李威廉說,移植病人每日須服抗排斥藥「鈣調磷酸酶抑制劑」(CNI),抑制免疫系統,減低移植器官所受的攻擊。病人若飯後服藥,食物有機會減低藥物吸收達五成。當CNI藥物在血液濃度太低,有機會出現器官排斥甚至衰竭,但濃度太高則會產生毒性反應。
李威廉提醒,病人須跟足醫生指示服藥和定期驗血,否則導致移植器官出現併發症的機會增加一點四倍,若出現嚴重排斥情況,有五成機會可致命。曾有換腎約十年的女病人,因持續數個月不依時服藥,出現急性器官排斥,需入院注入高劑量藥物,幸最後無大礙。
香港移植學會前會長翟偉良說,器官移植病人術後需服用多種藥物,中位數為六種。八成病人服用傳統CNI,服用時間要求嚴格,每日須服兩次,每劑須隔十二小時,移植病人的服藥依從性或於多年後容易鬆懈。
公立醫院提供新一代CNI,同屬資助藥物,病人不必額外付費。新舊藥的藥理相同,但新藥每日服一次,有助提高服藥依從性。新藥成本比舊藥高四至五成,病人經醫生評估後方可轉服新藥。
五十五歲的張女士九年前換腎,需經常出門工作:「服藥前兩小時和之後一小時均不能進食,時間難配合,曾因服藥感到壓力大。」她轉新藥後,用手機程式提示,不再錯過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