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立醫院全淪陷 誰解市民看病難

港府曾揚言要解決領展、港鐵及強積金對沖「三座大山」,紓緩市民怨氣。其實,香港民生問題千頭萬緒,壓在市民身上的大山何只三座這麼少呢?公共醫療體系病入膏肓,基層市民看病難,顯然就是另一座大山。

夏季流感高峰期殺到,全港公立醫院全部淪陷,病床使用率普遍超過百分之一百,有的使用率更高達百分之一百三十,以致走廊等空間都要加設大量病床。不少病人輪候十多個小時都看不到醫生固然心煩意躁,前線醫護人員也因為忙得團團轉無法休息而怨聲載道,場面混亂不堪,有人形容全港公立醫院已經淪為「難民營」,其實一點都沒有誇張。僅僅是一次流感高峰,公立醫院體系已經不堪一擊,瀕臨崩潰邊緣,萬一再發生○三年沙士那麼大型的疫情,後果簡直不堪設想。

迫不得已之下,港府日前召開跨部門會議研究對策,會後煞有介事推出四招「救火」措施,包括邀請衞生署醫生「外援」到公院門診及急症室幫手;研究聯絡私家醫院借病床解燃眉之急;與社會福利署探討協調院舍長者出院安排,以及加快公院病床流轉等,表面看措施不少,其實都是虛應故事,聊勝於無而已。正如不少私家醫院表示願意借出病床,但實在無病床可借,也就是「愛莫能助」;又如加快病床流轉,這是將病未痊愈、仍需住院的病人提前趕出去,騰出空間給後來者,勢必激化醫患矛盾,並增加事故風險。

最諷刺的是,當局剛剛調升公院收費水平,包括掛號費由一百元大漲至一百八十元,藉口是減少濫用公院服務,紓緩輪候時間長的老問題,但事實證明,加費一舉純屬閉門造車,除了為庫房增加一點收入之外,根本無濟於事。道理很簡單,儘管公立醫院加費,惟同私家醫院的高昂收費相比,仍是不可同日而語,基層市民看病除了公院,別無選擇。

市民看病難老生常談,問題不斷惡化,原因是多方面的。早些年當局鼠目寸光,削減醫療投入,留下爛攤子,儘管近年已擴大醫護收生,惟遠水難解近渴;公院分區聯網制度山頭林立,資源分配不公,不合時宜,並成為改革的阻力;加上港府無視現實大力發展醫療產業,鼓勵建立更多私家醫院,導致醫護資源被分薄,本已捉襟見肘的公院人手荒問題雪上加霜。試想想,私院待遇比公院高得多,產生虹吸現象,縱然港府願意「利誘」醫生提供加班服務,但反應稀落並不出奇。

本來,尋求外援不失為解決前線人手荒的一條捷徑,而香港醫生收入在全球屬於高水平,有相當吸引力,問題是本港醫醫相護之下有許多無形的高牆壁壘,吸引海外醫生計劃阻力重重,一籌莫展,多年來僅有十多人獲短期執業資格,杯水車薪都算不上。可以斷言,非有大魄力、敢決斷、有承擔的港府,要搬走「看病難」這座大山是不可想像的,基層市民淪為最大的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