規劃地從何處來 最怕紙上又談兵

五年前,新上場的梁振英政府揚言要解決房屋問題,結果五年過去了,港府的「重中之重」淪為無殼蝸牛的「慘上加慘」。如今林鄭月娥新官上任三把火,同樣信誓旦旦要解決房屋問題,更擬就土地發展規劃成立專家小組,就拓土建屋開拓新思路及凝聚全民共識,出發點固然不錯,但會不會重蹈紙上談兵的舊轍,令人頗有疑問。

香港房屋問題愈演愈烈,成為民怨的一大源頭,早已不是新聞。根據國際標準,房價約佔居民年收入的六倍,即為合理水平,而在香港,房價早已與市民的購買力脫節,中大一項最新調查顯示,中產家庭不食不喝逾十四年,也僅能購買一個三百呎至四百呎的蝸居;林鄭月娥日前也承認,哪怕是月入八萬元的高收入人士,仍然買不起樓。另一方面,公屋建造同樣大大落後於需求,平均輪候時間愈拖愈長,導致劏房遍地開花,甚至廢棄的豬欄雞竇也被改建為居所,連廁所上蓋也被加裝床鋪。日前發展局揚言對工廈劏房採取零容忍政策,說得好聽,但如何安置有關居民?難道迫使他們露宿街頭嗎?

說一千,道一萬,房屋問題的癥結在於地從何來,而無地可用的癥結在於港府無能。香港並不是沒有土地,莫說新界還有大量的廢棄農地、棕地,舊區重建也可以增加住宅單位,就算真的無地可用了,香港三面環海,得天獨厚,潛在土地源源不竭,遠如荷蘭近如新加坡,都大量填海造地,有效地解決居住問題。港府拓土之所以寸步難行,說到底,關鍵在於施政一向傾向利益集團,而且稍遇阻力就跪低,根本就不是迎難而上,國家領導人日前對港府訓話「為官避事平生恥」,可謂一語中的。

如今港府計劃成立一個專家小組,邀請環保人士、建築業以及地區人士等持份者參與,共同規劃土地發展,比較發展棕地、部分綠化地及填海等不同發展方案的優劣,再將建議提交公眾諮詢,看似跟足程序,實則將拓土的責任推給專家及公眾。眾所周知,港府做事一向諮詢復諮詢,研究復研究,加上多元社會意見紛紜,要達成共識談何容易,專家小組機制會否落入坐而論道的窠臼,不能不令人擔心。時間不等人,拓土愈快愈好,爭取社會共識固然重要,但港府有沒有魄力,敢不敢承擔責任,敢不敢非常時期行非常事,更加重要。基本法規定香港是「行政主導」,而不是「民意主導」或者「專家小組主導」。

記得前國家總理朱鎔基曾批評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當時不少高官還很不服氣。今次習近平來港視察,再次提醒港府不能「議而不決,決而不行」,足證港府過去二十年間都沒有進步,痼疾依然,蹉跎歲月,令市民失望再失望,以至於絕望,這也是房屋問題由民生問題演化至政治問題的原因。今屆政府被寄望於「強政勵治」、「女媧補天」,但願這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