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做新聞不同於造新聞

甚麼叫言論偏頗?觀乎壹傳媒處理國家主席習近平訪問香港的新聞便是。《蘋果日報》報道習主席的三日行程,經常大字標題強調如何封路,如何擾民,市民某某埋怨上班要多花近句鐘時間云云。總之,報道盡量從負面處講,沒事也定要找出事來。

這是一種卑劣的煽動手法,完全不顧新聞工作者應具的操守與客觀性,看着這類報道,與其說令我反感,毋寧說讓我痛心。香港是一個言論開放的社會,傳媒有立場是合理的,你可以對共產主義政權表示不同意見,甚至對國家領導人作批評。但提出異議須得持平客觀,不能以偏概全。

香港作為國際大都市,一定會有國家元首來訪,來訪就一定要封路,要「擾民」。殖民地時期,英女王兩次訪港,當時是否就完全不必封路,是否就沒有一個市民會覺得生活受滋擾?九七年回歸後,美國總統克林頓伉儷亦曾在任內訪港,當時的保安不也同樣嚴密,很多地方都要列為禁區?保障來訪政要安全,是香港警方的基本責任,所謂「擾民」是迫不得已,也是大部分市民願意付出的代價。在七百多萬市民中,只要採訪時作適當誘導,報道時再加上技巧的剪輯,你當然可以找到說習近平訪港是擾民的所謂「民意」支持,但這就代表反映了客觀事實嗎?

保安措施是否過於嚴密不是不可以質疑,但必須持平中肯,例如先以習近平今次的保安規格,跟以往訪港的外國元首作比較。但就算比較出的結果是今次較嚴謹,也不能馬上作批評,還得考慮近年全球性的恐襲威脅增加了多少,再作綜合性的評估與評論才對。這才是做新聞的應有之義,而不是連續兩、三天,每天胡亂找一、兩個街坊來發表擾民論,就作重點新聞處理。這樣就只是在「造」新聞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