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議員向來是鎂光燈焦點所在,但有時被注視得多就會太過自我感覺良好,甚至出現言多必失情況,今次捲入風波的主角是尹兆堅,正當政府預備提交增加小巴乘客座位上限至十九個的修訂條例草案時,他突然提出把座位增至二十個的修正案。面對突如其來的反建議,政府沒有手軟,即時出招,批評反建議影響各交通服務的生態平衡,警告「現階段無條件恢復二讀辯論」。尹可能知道「玩大咗」,其後自行宣布撤回修正案,小巴座位上限增至十九個的建議才重見天日,有望於短時間內獲立法會「開綠燈」通過。
觀乎尹兆堅的反建議,事前無甚醞釀,其理據及背後邏輯亦沒有詳細鋪陳於人前,予人添煩添亂的感覺。
對於公共小巴業界來說,現時是收割成果的時機,而非再盲目討價還價,因為他們等待增加小巴座位建議多時,政府上次提出增加座位上限距今近二十年,加上官方今次有可行性研究去支持建議,並與其他交通業界持份者尋求共識,由此觀之,萬事俱備,只欠立法會三讀通過,若有人執意要橫生枝節,只會激化交通業界的內部矛盾,隨時一拍兩散。
其實經過既定程序並獲得持份者共識支持,推翻的可能性甚微。記得數年前政府提出男士侍產假三日的建議,並獲勞工顧問委員會支持,勞工界即使認為方案不完美,仍決定「袋住先」,豈料泛民攪局,要求一步到位落實男士侍產假七日,當時有商界議員亦老實不客氣,表明如改變共識就會一拍兩散,幸好最後各方都以大局為重,最終全港男士才有三日侍產假「落袋」。
無可否認,議員的意見值得重視,但官方由醞釀、研究至敲定建議方案都有一個過程及既定程序,議員當然有權隨時加入,運用其政治能量去做政治游說,但最重要是不要「空口講白話」,否則便只是一場損人不利己的政治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