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管齊下拓土地 安居寄望大灣區

房屋協會公布,獲政府邀請就開發郊野公園邊陲土地作房屋用途進行可行性研究,涉及的兩塊試點土地位於大欖及馬鞍山郊野公園範圍,合共面積四十多公頃。此舉遭到強烈質疑並不令人意外,但一個無法迴避的現實是,如果香港繼續畫地為牢,這裏不能發展,那裏不能動土,請問地從何來?又如何安置不斷增加的輪候上車大軍?

說到地從何來,這本來是一個偽命題。香港已發展面積約佔總面積四分之一,遠低於國際標準,只要將土地發展面積增加哪怕一至兩個百分點,足以安置所有人口。但問題恰恰在於,香港大部分閒置土地位於郊野公園範圍,隨着市民環保意識上升,開發郊野公園阻力重重,可望而不可及,有人甚至認為「想一想」都是罪大惡極。在這種情況下,儘管本屆政府欲將部分保育價值低的郊野邊陲土地改劃建房用途,一再釋放試探氣球,但最終都是鎩羽而歸。

本屆政府只剩下個半月的生命,此時再次拋出這個爭議性話題,而且研究時間長達十八個月,實質上是將燙手山芋推給下屆政府。下屆政府是否「好打得」無人能知,人們知道的是,土地來源無非是發展棕地、填海、舊區活化以及將部分郊野公園改劃用途,每個選項都很棘手,每塊土地的獲得都必須過五關斬六將,而社會必須作出艱難的取捨。時間不等人,如果各界繼續在為優先發展哪部分土地而爭論不休,無法達成共識,只會令房屋問題積重難返。

一方面,居住是最基本的人權,有瓦遮頭是最卑微的訴求;另一方面,香港的大自然非常美好,一草一木都值得保育,一山一水都那麼可愛,拓土及保育的確是兩難局面。然而,當部分人擔心填海造地或危及海洋生物,而發展綠化地帶可能破壞環境的時候,其實也應該認真考慮一下無殼蝸牛的痛苦,考慮一下年輕人難以結婚成家的煩惱,畢竟,人的生存權、居住權是第一位的,某程度上,人類社會的進程,香港發展的歷史,就是以不斷改變自然環境為代價。

沒有人會否認,郊野公園是香港最有價值的資源之一,是應該留給子孫後代的資產,只能在迫不得已之下小量發展。對港府而言,拓土必須多管齊下,尤其是不少珍貴土地被免費或以象徵性租金提供給權貴人士闢為俱樂部、高爾夫球場,早就備受詬病。如果港府無力改變偏袒權貴、欺軟怕硬的形象,只會授人以柄,自製施政阻力。

但不能不說的是,香港只是彈丸之地,而人口持續增長,不管港府如何拓土建造公屋,都有供不應求之虞。再說,香港是自由市場,不可能將投資者完全拒之門外,希望樓價跌至大眾能夠接受的水平恐怕並不現實。香港人應該放長雙眼,將目光投向深圳河以北,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已列入國家發展大計,那裏地域遼闊,大有可為,為長遠解決香港居住問題提供了一線曙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