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管內若形成血塊,可導致缺血性中風,病人在黃金時間內獲處方溶血藥可提升康復機會。不過,部分涉及大動脈閉塞的中風病人不宜使用溶血藥,瑪麗醫院近年採用動脈取栓術,原理如「吸塵機」般將血塊從動脈內抽出。國際研究發現,打溶血針及同時接受導管取栓術的病人,康復比率較單注射溶血藥的病人高兩成。
瑪麗醫院內科顧問醫生謝曼瑜昨指出,每年公立醫院接獲一萬多宗缺血性中風新症,其中瑪麗醫院每年有六百至七百宗,當中三成屬動脈血管栓塞。隨着人口老化,長期病患者增多,除高血壓外,心律不正亦有機會增患缺血性中風。現時中風病人送往急症室時,醫護團隊可隨即安排電腦掃描及緊急注射溶血藥等治療工作。
不過,使用溶血針有一定限制,在病發後四小時卅分鐘內才有效,而且增加出血風險,對於正接受薄血藥、三個月內曾做手術,或因中風跌倒,嚴重跌傷內出血等病人,再用溶血藥會有反效果。
瑪麗醫院於○五年引入動脈取栓術,嚴選一些大動脈缺血性中風,同時不宜用溶血藥的病人,以導管從病人大腿內側的動脈,穿引到腦部血管,再啟動儀器,類似吸塵機一樣,將血塊吸入導管後拿出體外。動脈取栓術清除血塊較以往注射溶血針的治療空窗時間,可由四小時卅分鐘,延長至六小時,成功通血管機率由傳統方法約三成,增至最多八成八。以瑪麗為例,近年每年約有十名病人接受取栓術,整體效果理想。
謝曼瑜引述一六年國際文獻,跟進近一千三百名病人的情況,發現只注射溶血針的病人,康復出院比率為二成六。有打溶血針同時又使用動脈取栓術的病人,康復比率達四成六,較前者高。她又說,取栓術於一五年才有大型研究證實有效及安全,因此瑪麗醫院必須嚴選合適使用取栓術的病人,期望將來可幫到更多受用藥限制的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