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合璧治脾胃受損

食半碟飯就「胃頂頂」、胃痛灼熱,但身體檢查找不出病因,西醫稱為功能性消化不良,中醫視為脾胃受損。腸胃科專科醫生指出,此類病人較難確診,曾有病人誤診為生膽石,無辜切除膽囊。目前西醫一線治療以控制症狀為主,非解決問題根源,僅對三成病人有效。香港中文大學正研究以西醫診斷配合中醫針灸,調理病人胃肝脾功能,改善消化問題。

中大醫學院腸胃健康中心主任胡志遠指出,約一成港人患功能性腸胃病,當中約七成屬功能性消化不良,進食小量已感飽脹、上腹灼熱。徵狀與胃潰瘍或幽門螺旋菌感染相似。但功能性消化不良非身體結構問題或感染引起,照胃鏡、種菌、X光等多種檢查都難以確診。胡醫生指出,曾有病人被診斷為膽石,但切除膽囊後症狀仍持續;有病人做過多項檢查後仍未能找出病因,「成疊檢查報告帶過來,愈做(結果)愈正常,就愈擔心。」

轉工升職開學可致病發

胡志遠稱,功能性消化不良可由環境轉變引發,例如轉工、升職或開學;暴飲暴食、常吃刺激性食物、生活壓力大或睡眠不足、情緒抑鬱,都可引起胃蠕動問題,致進食後不適。病人久醫不愈更加可以引發抑鬱焦慮,看到食物已經害怕進食後不適,結果體重下降、無法集中精神。

中醫把相同病徵視為「胃脘痛」和「痞滿」。中大醫學院香港中西醫結合醫學研究所召集人鍾志豪指出,患者飲食不節、情志失調,可致脾胃受損、肝氣橫逆犯胃,出現脘腹脹滿、疼痛等。

西醫診斷配以針灸治療

治療方面,胡志遠指出,西醫以控制症狀為主,包括抑制胃酸及提升胃蠕動消化,對三成人有效。鍾志豪稱,中醫會針對引起徵狀的胃、肝、脾問題,健脾和胃疏肝,配合針灸補益脾胃,紓緩情緒,針灸穴位包括中脘、足三里穴位。日常生活習慣亦可預防功能性消化不良,中西醫均認為忌暴飲暴食,生活作食要定時,保持充足睡眠,避免辛辣或難消化食物。

針對一線西藥治療效果不理想、副作用明顯的病人,中大正研究配合中醫電針針灸與西醫診斷治療,未來探討把電針治療納入功能性消化不良常規治療。中大現招募十八至七十歲,出現餐後飽脹惡心、上腹痛或灼熱人士參與研究,接受共二十次電針治療,查詢可致電5192 4899。

記者 張汶樂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