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學童精神困擾政府支援策唔掂

學童精神健康備受關注,政府近年推出多項相關支援計劃,反應卻未如理想,其中教育局於上學年推出「好心情@學校」計劃,由於缺乏宣傳,僅十五宗申請,獲批的只有八宗;由食衞局開展的「醫教社同心協作先導計劃」亦只有十七間學校受惠,佔全港學校不足百分之二。有精神科醫生促增撥資源,立法會議員直斥申請數目反映計劃不受歡迎,未能吸引學校參加,政策「離地」。

中三的強仔(化名)被同學欺負,將裝滿水的水樽放置課室吊扇扇翼上,再開動風扇,希望打中欺負他的同學,從無想過可能擊中其他無辜的人,強仔其後證實患有自閉症,不擅處理人際關係和社交判斷力弱,治療後憑優異成績入讀英國劍橋大學。九歲女生盈盈(化名)很注重「乾淨」,直覺認為兩位同學「污糟」,有次被其中一名同學不小心觸碰,她立即衝入洗手間洗刷雙手及書包,最終書包全濕,她更因此不願上學,後來證實患有強迫症。

學童精神健康備受關注,衞生署一五年調查發現,近一成十二至十七歲的受訪者在受訪前的一個月內曾出現嚴重精神困擾的徵狀。精神健康更是自殺問題的主因,去年十一月,防止學生自殺委員會提交報告,就加強學生心理健康提出建議,當中提到兩項支援計劃。不過,兩項計劃效用成疑。

為期兩個學年的「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在二○一六/一七學年開展,由食衞局主導,透過醫、教、社三方協作,在學校建立跨專業平台,由精神科護士當資深護師,聯同駐校社工及老師,為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及其照顧者提供支援服務。計劃首階段只得九間學校名額,由兩名資深護師提供支援服務,次階段再增聘兩名資深護師,並增加八間學校名額。惟現時全港中小學有一千零七十八間,受惠學校僅佔全港中小學百分之一點五。

「好心情@學校」僅批8校申請

香港精神科醫學院學院副院長(教育事務)陳國齡估計,有精神健康需要的學生約佔百分之五至十,以每間學校平均五百名學生計算,即有廿五至五十名學生需要服務,惟每名資深護師平均要顧及四間學校,即一百至二百名有需要學生。她坦言資深護師工作超出負荷,亦與醫管局所制訂的一名護士最多可處理近五十個案相去甚遠,她擔心資深護師因個案過多而需盡快結案,只着重處理嚴重個案,未能幫助病情較輕微的學生,致病情加劇;她又促請政府增撥資源,長遠應增至一校一護士。

同樣在一六/一七學年推出「好心情@學校」計劃,由教育局及衞生署合辦,每間學校可向優質教育基金申請不多於十五萬元,以推行活動提高學生對精神健康認知和了解,識別有需要的學生。惟計劃推行大半年,截至今年三月三十一日,優質教育基金僅接獲十五份「好心情@學校」申請,獲批申請更只有八份,撥款額合共只一百二十萬元,可見學校反應冷淡。

校長:部分學校或不知道計劃

參與該計劃的獅子會中學校長林日豐指,有關計劃宣傳力度欠奉,因該計劃約於去年七月加插於優質教育基金內,但是優質教育基金早於去年三至四月已向不同學校進行「路演」宣傳及講解,故不排除部分學校根本不知道該計劃的存在,致申請的學校寥寥可數。林續指,早於暑假已展開籌備申請的工作,惟當時老師正準備開學而忙得不可開交,故傾向將以往固有的活動重新包裝,減省老師繁重的工作事務,他估計部分有意申請的學校或因工作量大而一直拖延處理。

食衞局:集中資源在17校試行

立法會議員陳恒鑌指,申請的數字已明顯反映計劃不受歡迎,部分學校或缺乏人力資源而不進行申請,政府應考量如何與校方配合,否則只會淪為「離地」政策,而三方協作的政策應擴展至全港中小學,讓更多有需要的學生受惠。食衞局發言人指,「醫教社同心協作計劃」屬先導性質,希望集中資源在十七間學校試行計劃的成效。教育局發言人指,署方一直支持各項有助學生正向發展的計劃,推廣精神健康及學生全人發展。

文:梁祖饒

圖:李西全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