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人才無德還是大學惡戰

在改「九八五」、「二一一」發展戰略為「雙一流」建設戰略(即建設一流大學、一流學科)之後,新戰略顯然是打破「九八五」、「二一一」壟斷地位,給非「九八五」、「二一一」大學提供發展的空間和機會。而一般大學建設「雙一流」,參與競爭的春天似已來臨。這本是好事,但如果處理不好,會變成壞事。

好事在於,讓優勢學科更好,讓劣勢學科在競爭中被淘汰,而競爭都是長期的。「雙一流」的建設,是一個自然歷史發展過程。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為本,人才市場競爭為上。壞事在於,如同中國的市場經濟不是健全的市場經濟一樣,中國的大學也不是健全的大學。中國的大學不是以學術自由為價值取向的大學,而是服從於、服務於國家發展戰略的大學,由行政主導,是官本位的大學。大學的獨立性沒有保障,大學的發展被綑綁在國家的戰車上。

國家需要人才,是迅速出成果、出政績的人才。挖人才的實質是人才總數不變,人才的流向變了。大學教育家不常在,大學的理念不清晰,建設「雙一流」面臨着巨大風險。這樣的背景下,大學出成績且要立竿見影,就是挖人才。挖的效果如何,與挖人無關,與大學政績有關。政績上去了,國家似乎就能發展。

今年四月二日,官媒以《高校「挖人大戰」,催生逐利、謀官、謀房的「職業跳槽教授」!》為題說:「職業跳槽教授」有「蜻蜓點水」型和「狡兔三窟」型。蜻蜓點水型教授一個聘期換一個單位,每所學校待三、五年。聘期一結束,立馬大抬身價,如果學校不給錢,就跳走了。狡兔三窟型教授先到一個地方,拿了安家費,弄到了房子,然後又到另一所學校再來一次。

尊重知識 尊重人才

具體內容就是各高校的人事處長大吐苦水,說挖了人才,卻留不住人才。不但留不住,校內老師心態也不平衡。按着這樣的邏輯,人才大戰變成挖人大戰,挖的人是人才,人才卻沒有德。人才無德,以此證明挖人有德?

改革開放以後,鄧小平一直強調要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就是讓知識有價值,讓人才有尊嚴。挖人無可非議,挖人後對人才進行污名化,認為人才都是追名逐利,讓人才失去尊嚴,讓人才成為大學出政績的工具,顯然違背了鄧小平的說法。人才首先是人,有人的尊嚴,其次才是人才,為學校的發展貢獻。如果人才沒有尊嚴,只是大學政績的玩偶,可資利用的工具,那麼人才選擇出走,尋找一個適合自己發展、尊嚴得到保障、人盡其才之地就無可非議。

既然人才改變不了環境,換個環境改變自己那又何妨?大學的政績觀讓人才變質。既然人才無德,引進人才做甚麼?引進人才的時候難道只看才而不看德?如果人才無德,為甚麼要引進?其實還是大學領導的政績觀決定的。領導的政績觀沒有德的考量,只有政績和暫時利益的考量,真正的無德怪不到人才上,只能怪到大學行政化而帶來的政績上。

以偏概全 推卸責任

處長們在推卸責任。在文章中,處長們舉的例子都是個案,沒有客觀公正的統計數字,以偏概全。處長們要用數字說話,究竟有多少人才真正流動,流動的原因到底是甚麼?引進來人才卻留不住,是學校原因還是人才本身的原因?

人才大戰並無大戰,西線無戰事,庸人自擾之。如果各學校不挖人才,何來人才大戰。即便大學挖人才,人才大戰也不是人才本身引起的,是大學惡性競爭引起的。大學的惡性競爭,使得人才扭曲變形。何況好多人德才兼備,有才無德的人,也成不了真正的人才。倒果為因,把髒水潑到人才上,太不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