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保一味收錢 廢料依舊滿街

港府近年高舉環保大旗,說的比唱的還好聽,實際上無非獨沽徵費一味。俗稱「泥頭費」的建築廢物處置收費即將大幅調高,美其名曰「污染者自付」,但在監管配套不足而環保官僚又懶於執法之下,幾可斷言又是跳不出愈收費愈污染的怪圈。

建築廢物處置收費計劃已實施逾十年,旨在以經濟誘因推動業界減少廢物及推動廢料再造,並規定所有建築廢料必須運往指定的堆料區或填料區。無奈事與願違,徵費計劃實施後,建築廢料不但沒有減少,胡亂棄置的情況反而變本加厲。本報記者巡視深水埗、長沙灣、荔枝角多區,發現建築廢料隨處可見,有的被人棄置在後巷,有的被人堆在垃圾桶旁,有的甚至丟在路邊樹下,弄致沙塵滾滾,烏煙瘴氣,不僅居民叫苦連天,清潔工人亦是怨聲載道。

港府一直迷信徵費能醫百病,今次「泥頭費」一加就是六成至逾倍不等,不可謂不驚人,然而從建築廢料在各區堆積如山可見,減廢效果適得其反。問題固然在於承建商缺乏公德心,一味貪方便和減省成本,但更大的責任在於環保署有法不依,執法不嚴。該署每年接獲逾千宗於政府土地非法傾倒廢料的投訴,而且數字不斷增加,但每年的檢控只有寥寥數十宗,根本不成比例。政府土地執法尚且懶懶閒,遑論私人土地,這就解釋了建築廢料為何不止見於鬧市,新界泥頭山同樣遍地開花。

禁而不止,則刑罰侮。既然違法代價輕微,承建商一於少理就是必然結果,何況羊毛出自羊身上,不管當局如何大幅調高收費,最後也是轉嫁到業主或租戶身上。當然,說當局完全不重視並不公平,最新一份《施政報告》便提出強制所有建築廢料收集車加裝衞星定位追蹤系統,可惜以當局拖拖拉拉的施政作風,業界又阻力重重,到真正立法已不知是何年何月的事,更何況當局所謂的「廢料再造」光說不練,廢料沒有出路,最終必然只有送去堆填或胡亂棄置一途。

事實擺在眼前,當局搞環保一塌糊塗,唯一能耐就是動輒向市民開刀。這些年,膠袋要徵費,排污要徵費,建築廢料要徵費,甚至連購買電器電子產品也遲早要徵費,簡直到了欲徵之費,何患無辭的地步。本來,市民並不介意為環保付出,但也要付得其所,港府一味寓禁於徵,視之為靈丹妙藥,卻沒有完善配套配合,事倍功半也就不足為奇。以膠袋稅為例,先是直接撥入庫房,後來索性由商家收費自用,與環保風馬牛不相及;而即將實施的垃圾徵費計劃又是另一例子,當局從如何監管到如何執法都語焉不詳,回收分類又天殘地缺,怎麼可能有好成績?

說到底,環保不是一句口號,不是一時時尚,環保要落到實處,最重要是從教育做起,加上政策配合,營造一個人人不會亂拋垃圾、不敢亂拋垃圾的社會氛圍。台灣、南韓、日本、新加坡等鄰近地區市容整潔,不是一朝一夕得來,而是長期移風易俗的結果,港府做得到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