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眉冷看:衡量指標不當

話說筆者昨晚一夜無眠,百無聊賴之際忽發奇想,要學人發出盛世危言,於是我提出一個「高價手機爆煲」論。

我的看法好像很有道理喲!美國和南韓的高端手機很依賴中國市場,售價動輒可達港幣七千元或以上,有時價格定得比原產地還要高。但若以統計數字而論,不少高端手機熱賣的城市,居民人均每月收入只得人民幣三、四千元,甚至是兩、三千元。當地人隨時要不吃不喝兩個月,才能買得起一台手機。

那麼事情不是太明顯了嗎!所以我信心滿滿地斷言,高價手機快將在內地「炒爆」,半年之內會引發全球大「冧市」云云。讀者諸君,對於在下的預言,你相信嗎?

我估計相信的人定然是零,因為連我自己也不會當真。但既然大家不信上述看法,何以這麼多人又會根據港人入息中位數與樓價的差距,而相信本地樓市行將「爆煲」?靜言思之,究竟兩者的漏洞何在?

其實,購買力不一定能單從入息中位數反映,內地人可以有很多額外的收入來源,而香港不少人買樓的首期,也是家人代付,這些都不是簡單的統計數字所能顯示出來。另外,內地人口眾多,高收入群購買力之強難以估量,他們當中只消有一半人願意買,便足以撐起高端手機很大的市場份額。同樣道理,香港有近一半人居於公營房屋,他們不必購買私樓,而有能力買私樓的人,入息的中位數會明顯高於全港平均水平。這些情況,便不是單純的統計數字所能展示。

本地樓市不是沒危機,但危機不是以目前市場上流行的指標去量度的。正因為人們經常引用的指標都出現偏差,導致政府和民間往往錯判了市場形勢。正所謂「因地不正,果招迂曲」,既然無法對症,試問又如何能用對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