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非理性選民遇上非理性政客

在德國舉行的二十國集團財長會議落幕,最引人注目的是聯合聲明將「排斥所有形式的貿易保護主義」字句從過往聲明中去除,轉為虛之又虛的「提倡更加包容、公平,減少經濟發展中的不平等」表述。

事實上,誰也不能低估特朗普遂行保護主義的決心,而他之能夠成功上台,在這方面是有強大民意基礎的。美國學者卡普蘭在其著作《理性選民的神話》中指出,美國選民有一系列「系統性偏見」,與經濟學家的共識南轅北轍,其中一個偏見就是「保護主義有利國家經濟發展」。從這個角度看,像特朗普這樣的政治菜鳥能上台執政,還不算太離譜,然則政客以民粹主張競選上台,一旦施政還是得向中間靠攏的民主政治普遍法則,在特朗普身上似乎並不適用,這又如何解釋?

《理》書認為,非理性的選民有一特性,他們在討厭與他們信念相左政客的同時,同樣討厭壞政策帶來的壞後果,保護主義令國家經濟衰退,他們會毫不猶豫將該名政客棄如敝屣,因此一名理性政客的最佳選擇,是哄騙了選民之後力行他認為最有利的政策(能交出最佳成績表);如國會由不同黨派控制,更會利用此一選民特性「要挾」總統──故意推出民粹政策,總統現在拒絕便會得罪國民,接納的話將來又得為政策惡果埋單,結果往往左右為難。

顯而易見,上述民主制度的煞車皮在特朗普身上便不靈光了,因為特朗普與拱他上台的選民同樣存有系統性偏見,同樣相信保護主義對國家好,加上國會沒有「敵對政黨」制衡,讓狂人有更大機會將錯誤進行到底。由此可見,特朗普時代乃西方式民主制度的最冒險實驗,美國乃至全球有可能要為此付出難以承擔的代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