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進立法會議員邵家臻在立法會會議裏建議把廣東話納入「香港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令人啼笑皆非。假若是港獨那些不學無術、少不更事的青年倡議,我們無話可說;但邵在大學教書,竟思想混亂、知識貧乏若此,真的是劣幣驅趕良幣。
廣東話實質是廣府話,而廣府話也有不少地方方言的分支。就在香港,最傳統的是新界原居民的圍村方言,也不盡一致,亦與邵家臻之流的「廣東話」不相同。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是哪種「廣東話」、廣府話、圍頭話呢?新界客家來到這個地區的時間稍遲,故此屬於少數,我們應否更需要把客家話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不是邵自己也不清楚的「廣東話」?至於上海話、潮州話、鶴佬話等又怎樣處理呢?
香港開埠成為殖民地以來,一直有非華裔的少數族裔,他們也是香港人,他們的語言可能更值得保護,更應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二十世紀初白俄和猶太人從哈爾濱到上海到香港,留下的不僅是羅宋湯,他們的語言文化也應否作為香港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呢?代表作名錄不是用數量多少取勝,更多的是歷史與文化因素的考慮。
邵家臻之流目的只是變相港獨,製造假的本土特色與認同,否定歷史與事實,不單是民粹,更是政治幻想或另有企圖,欲以宣傳來弄假成真。作為政客,為了選票或爭取某些勢力的資助還可理解;作為大學教師,其學術修養、道德操守在哪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