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程證爭議多多 配額制應增彈性

港府公布最新人口統計數據,截至去年六月底,香港總人口升至七百三十三萬人,而新增人口主要靠單程證人士,令外界再度關注香港長遠對內地新移民的承載力。有本地政界人士欲在下月全國兩會期間提案,建議檢討單程證審批制度,這也是香港民意的反映。

《基本法》第二十二條規定,內地人來港定居須辦理批准手續,而定居人數由中央主管部門徵求港府意見後確定,這是單程證制度的法律基礎,換言之,即使香港在單程證審批方面無從置喙,但在決定單程證配額方面卻有一定發言權。事實上,自九五年單程證配額由每日七十五人倍增至一百五十人,持續二十二年未改,已經與現實脫節。可以見到,這些年香港與內地的實際情況發生巨大變化,內地經濟發展迅速,香港則每況愈下,此消彼長,兩地生活水準差距不斷收窄,一紙香港身份證不再如以前那麼吃香,過去內地人申請單程證爭崩頭的情況不再,即使申請資格一再被放寬,仍然無法用盡配額。

最重要的是,在香港經濟起飛的年代,需要大量勞動人口,源源而至的內地新移民正好填補了這方面的缺口。時移勢易,隨着香港工業北移,經濟結構愈來愈單調,香港對新移民的容納能力已然萎縮,近年更因為教育、醫療、房屋等公共資源緊張,內地新移民被貼上了爭奪社會資源的負面標籤,儘管這個標籤並不公平,但一個無可否認的事實是,新移民與原居民在互相適應方面的確存在一些問題,加上別有用心政客刻意操弄,成為中港矛盾的一部分。每到特殊時期或碰上個別事件,這些問題就會被放大,惹來風風雨雨。

內地新移民主要是中港婚姻的產物,家庭團聚是最基本的人權。但另一方面,香港畢竟是彈丸之地,容納能力並非無限,尤其是港府施政無能,單是房屋問題死結難解,公屋建造嚴重供不應求,已激化族群矛盾,以致有人形容,單程證配額一日不改,不管港府如何增加公屋供應都是無濟於事。現在,不僅反對派要求港府取回單程證審批權,連部分建制派對單程證審批現狀也頗有微言,認為香港應該在單程證審批方面扮演角色,與內地分享權力,這個訴求其實並非過分。舉個例子,外省人欲獲得北京戶口,負責審批的是北京市政府而不是其原居地政府,香港作為中國的一部分,卻一直被動地接受內地移民,難免被指有失公平。

再說,單程證是一種有來無回的制度,而部分新移民來港後不適應環境或者發生家庭劇變,欲回內地定居卻不得其門而入,內地早前放風研究設立返回機制,可惜至今只聞樓梯響。

一國兩制之下,香港取回單程證審批權並不現實,而即使是分享審批權,也涉及法律修訂等程序,遠水難救近火。然而,調整單程證配額是《基本法》所許可的,為甚麼不廢除固定配額制度,改為根據香港的實際需要,增加配額的彈性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