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回歸近二十年以來,港府首次出現一屆政府五年任期內有兩名司長辭職「備選」特首,然後再提名並獲中央任命兩名新司長,分別是新任政務司司長張建宗及新任財政司司長陳茂波,任期至六月底為止,二人能否過渡至下屆政府,未來不足半年堪稱「試用期」。
然而,陳茂波甫上任已面對排山倒海的批評及質疑。在官場仕途方面,加入政府四年半就由局長升任司長,印象中絕無僅用,有意見更認為有「安慰獎」成分,因為其實二○一二年中,陳茂波已被盛傳會出任現屆政府擬新設的副財政司司長,為日後「坐正」財政司司長鋪路,但最後架構重組方案未能成事,陳後來因麥齊光捲入租津風波下台,臨危受命任發展局局長,主力開拓土地供應工作。
陳茂波今次獲委任為財政司司長,假定他已處理妥當所有爭議風波,並通過更嚴格的品格審查,「唔會有手尾跟」;外界最多質疑出自陳於過去四年多在政府內部沒有直接掌管財金經驗,距離發表新一份財政預算案又只有一個月時間,一如有前資深議員擔心陳接手預算案,最終會否「搵香港較飛」。
外界普遍預計,政府再次「估錯數」是沒有懸念,無論最終答案是財政盈餘達到五百億元,甚或有預測達至七百億元,均與政府原先估計的一百一十四億元有顯著距離,利民紓困的措施自然「走唔甩」。
再者,一般相信陳茂波肯定不是「無為」司長,肯定於領導位置想有一番作為,既然如此,「有為」的預算案會是各階層雨露均霑,會否連多項涉及民生的長遠公共開支承擔亦一次過「開數」,甚至有新的理財哲學出爐,這是外界的關注點,皆因隨時打破甚至摒棄過去財政儲備愈多愈好的概念。陳茂波能否勝任財爺,就讓事實說話,很快自有分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