坦言集:香港應有自知之明

河套區港深創新及科技園可以成為香港科技發展、經濟升級轉型的推動力,但也可能成為大白象,像數碼港的地產住宅項目、科技園的辦公樓,關鍵是怎樣規劃、營運。

令人擔心的是,港深協議是香港主導,並且在科技園公司下設全資子公司管理。香港科技園已經不成功,見不到甚麼具體成績。對於不少創新公司來說,科技園的好處是租金便宜;又由於只准科研,排除生產,結果變作辦公場所。香港本地企業缺少科研,大學只重論文式的科研,中小企業則投資不足,技術不夠,缺乏設備,在科技園搞科技創新,便往往變成創業而非科研。即使有科研,也缺乏各方配合,難成大器。而要在生產裏試驗,便要到深圳,在科技園內沒法進行。科技園的先天不足,一是香港本地條件,二是科技園的定位與營運模式。

若把香港科技園的模式重複於河套區,結果便會一樣,報告上可說得天花龍鳳,對香港本地和珠三角的科研經濟發展卻無大幫助。最惡劣的情況是一如西九文化區,吹牛後便擱置不理,公帑還是不停地浪費。

回歸後特區的大型建設多是形式主義,河套開發拖了二十年,由香港主導,實質是特區官僚主導,大有再拖下去的可能。因此,關鍵是應由深圳主導,或至少脫離科技園公司,由港深合組機構來管理,才可借助深圳科研與創新優勢,也不會由香港科研創新的外行人和官僚將之弄壞。香港應有自知之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