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成中毒個案 因自行用藥

市民身體不適應求醫,貪方便自行買藥亂服隨時禍從口入。衞生署分析近三年本地中毒個案,當中三成三與自行用藥(不包括減肥藥)有關,病人主要用藥止痛,當中六成三涉事產品購自零售店或網上。七成七病人食錯藥後入院治療,嚴重者包括肝受損。臨床毒理專家指,有市民自行服用激素藥物,停藥後病情即翻發,提醒市民不可亂用。

衞生署最新一期《中毒直擊》公布,一四年至一六年期間共錄得四百八十六宗中毒個案,當中三分之一,即一百六十宗屬不當自行用藥,病人平均年齡六十歲。不當自行用藥個案當中,六成三(一百零二宗)涉事口服產品從零售店、透過互聯網或手機程式購買,前者佔七成二,後者佔百分之八。

有五成半病人服藥為了紓緩痛楚、一成八為減低上呼吸道徵狀,患鼻敏感、痛風者最常「中招」。長期服用相關產品後,有三成一人出現庫欣氏症表徵,亦有人出現電解質失衡、肝功能受損、過敏等症狀。七成七人要入院治療。涉事藥物被驗出含潛在毒性的藥物成分,過半數驗出有非類固醇消炎藥及類固醇,但無適當標籤及說明劑量,甚至不同類的藥丸及膠囊放在同一藥袋。該署亦錄得三十四宗中毒個案涉及親友推薦或提供口服產品。

非在港註冊 無適當標籤

衞生署表示,問題藥物大部分非源自本港、沒在本港註冊,難以追查來源及實施防控措施,提醒市民不應隨便購買、使用、推薦或分享來源及成分不明的口服產品。

香港急症科醫學院臨床毒理學專科委員會主席劉飛龍表示,曾有不少關節炎或哮喘患者服用不明來歷藥物後入院,化驗後發現藥物是激素,正常情況下,醫生只會用於治療嚴重疾病。他形容激素是「糖衣毒藥」,最初進食後有即時消炎效果,但長期服用有副作用,醫生通常只會處方一周劑量。若市民不循醫囑,自行持續大劑量服用幾個月,有機會引發嚴重的庫欣氏症,出現骨枯、皮膚變薄或癡肥等副作用手尾長,提醒慢性病患者用藥前應先諮詢註冊醫護人員意見,不應在沒有專業監督情況下自行用藥。

記者戴碧怡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