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九爛尾不可怕 最怕文化地產化

西九文化區蹉跎多年,至今仍是一塊爛地。為避免西九爛尾收場,港府有意將部分文化項目改為商業項目,美其名曰以商業支持文化,實際上是走回以文化包裝商業甚至地產項目的老路,勢必觸及官商勾結的敏感線,一旦引發民意反彈,港府隨時落得個「狐狸未打着,反惹一身騷」的下場。

八年前,政府撥款二百一十六億元發展西九文化區,不料因工程延誤超支,導致撥款只能興建第一、第二期設施,而包括音樂劇院及大劇場等核心設施的第三期無以為繼,瀕臨爛尾。過去大型基建如港珠澳大橋、高鐵等延誤超支,港府都是向立法會申請追加撥款,但次次引起立法會「拉布戰」,不僅拖累其他項目的審議,阻礙經濟民生,亦激化社會矛盾,副作用不小。鑑於今屆立法會反對派席位有所增長,更有本土勢力登堂入室,「拉布」的阻力更強大,希望立法會開綠燈可以說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港府亦知難而退,早前已表明將另外尋找融資方案。

說穿了,港府所謂另闢蹊徑不過是重施故技,就是以商業及地產項目資助公共項目。立法會昨日討論西九進展,港府乘機亮出底牌,揚言會探討以區內的商業發展項目補貼工程,而音樂劇場及展覽中心亦屬意商業模式營運。民政事務局常秘馮程淑儀聲稱,西九的四十公頃土地約一半會用作酒店、寫字樓等商業項目,發展權及土地收益都歸政府所有。西九管理局總裁栢志高也承認,將大型表演場地改為商業營運是幾個月前所作出的改動,但強調與舊有發展圖則一致,不必重新申請。

按照政府的如意算盤,也許可解西九第三期工程無錢可用之窘,但也會引起新問題。市民不能不質疑,西九到底是商業資助文化,還是文化包裝的商業?會不會變成數碼港的翻版?不可不知,港府最初設計西九時,就是將地產及文化項目打包給單一發展商,「得西九者得天下」,巨大的商業價值吸引一眾地產商「忽然」關心文化事業,最終卻因不同集團之間的利益衝突而推倒重來,不僅「天幕」的原設計方案被放棄,投資亦改為公帑支付,有意將之建成不受商業污染的純文化項目。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西九舉步維艱,迫使港府走回頭路,力求融資方案避過立法會一關,但能否過得了民意一關頗成疑問。

西九工程還將爭議下去,拖拉下去,而西九一波三折也正是港府蹉跎歲月的縮影。正如有議員批評,項目剛提出時「四十八歲」,如今「六十一歲」,不知道有生之年有沒有機會見到西九落成,議員更諷刺西九將來可能變成骨灰龕場,希望成為自己的「長眠之地」,話雖然說得尖刻,但的確反映社會對西九拖拖拉拉的不滿。

其實,西九爛尾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投入天文數字資金,最終得物無所用。當世界級文化樞紐變成世界級笑柄,才是真正的冤哉枉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