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歷史建築,大隱隱於市?大埔港鐵站附近高樓與屋邨林立,予人石屎森林之感,但原來只需步行十分鐘,便可走進由舊大埔警署活化而成的綠匯學苑。該處以原有的中西合璧建築技術為基礎,再加上保育及環保元素,使遊人可體驗開埠初期的歷史之餘,同時在鬧市中感到「悠然見南山」的樂趣,布局盡見今昔中外智慧,因而奪得今屆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及環保建築專業議會頒發的「環保建築大獎2016」其中一項大獎。
甫踏進綠匯學苑,在門口附近即看見一株參天樟樹,令人感到綠意盎然。原來,當年舊大埔警署落成時,位處的小山丘本來是童山濯濯,殖民地警察進駐後在附近廣植樹木,時至今日,這株樟樹估算已有約一百二十歲,另一株細葉榕亦存活了一個世紀,兩株大樹均被收錄入古樹名木冊。
嘉道理農場暨植物園永續生活及農業部主管王麗賢表示,上址有如「城市庭園」,訪客到來時,除可欣賞古樹,亦可在此學習綠色生活態度,既能從低碳烹調、素食等日常生活着手,亦有在哲學上探討環保的課程,「個理念係遊客會不時上嚟,唔係嚟一次睇完展覽就唔再參觀。」
但究竟一所古蹟,如何和近年興起的環保理念結合?建築師黃德明解釋,建築物原有的一磚一瓦,已流露着中西合璧的綠色智慧,因英國人初到香港時飽受夏天濕熱、冬天寒冷之苦,故設計時兼用英式風格及中式技術,例如遊廊,便可確保無論晴雨天氣均可開窗採光透風,簷邊的雙層瓦片則可在冬天保暖,惟活化時亦曾遇上困難,「嗰陣搭咗好多鐵皮屋喺度,清理時都幾大工程。」
雖然前人經驗值得借鑑,但綠匯學苑並非還原古蹟便了事。另一建築師曾本治指出,綠匯學苑活化時亦加入了不少新理念,例如在中庭增設水池,不僅可帶來對流風,做到「冬暖夏涼」,同時可增加生物多樣性,「成個項目係以大自然行先,施工都會避開鷺鳥繁殖季節。」
綠匯學苑的設計乃至營運,均盡見巧思,近日更在香港綠色建築議會及環保建築專業議會舉辦的「環保建築大獎2016」中脫穎而出,獲得既有建築類別已落成建築─公用建築大獎及生態環境服務建設網絡特別嘉許,評審委員會更稱讚該項目在可持續綠色發展領域踏出了新的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