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者護理 須防自發性骨折

骨折不一定由外力撞擊造成,簡單的更衣、脫鞋及床上轉身動作也會引起骨折,稱為「自發性骨折」,最常發生在關節攣縮、骨質疏鬆的長期臥床長者身上。一項最新研究發現,本港每百名長者有一人曾發生自發性骨折。專家指出,不少長者的照顧者對骨折認知不足,護理長者時用力過度出事。腦退化的長者無法表達痛楚,往往數天後才發現骨折,延誤病情。

老人科專科醫生林娟表示,患自發性骨折的長者一般極度衰弱,無自理能力,需長期臥床。此類骨折與一般的創傷性骨折不同,非由仆倒或撞擊造成,而是由小動作引發,常見於日常護理過程中,如更換衣物、脫鞋、轉身或過床時發生。自發性骨折不能小覷,可進一步削弱長者活動能力,並誘發相關併發症。

肌肉關節攣縮 高危一族

香港痙攣醫學會在○七年至今跟進約四百名療養院長者,大部分人需長期臥床。結果發現,自發性骨折發生率約為百分之一,主要發生在股骨及肱骨。林娟表示,患肌肉痙攣或關節攣縮的長者是高危一族,因四肢有不同程度僵硬萎縮,護理困難,一旦受壓,容易誘發自發性骨折。不少家屬因而誤會長者受院舍護理員虐待。

林娟分享過往相關個案,有婆婆因兩腳膝頭攣縮,無法伸直,護理員欲為婆婆清洗長期臥床誘發的壓瘡傷口時,因用力不當導致婆婆左脛骨骨折,她形容這是十分典型的個案。另外,有護理員為長者清潔下身及換尿片時,令患肌肉痙攣的長者左邊盆骨骨折。為上肢痙攣的長者穿衣時,也容易令其上臂骨骨折。

宜常調整姿勢 放慢動作

要減少上述情況,除了注射「鬆筋針」為痙攣長者放鬆肌肉外,香港物理治療學會資深物理治療師麥敏如表示,要經常幫長者調整姿勢,例如用軟枕支撐身體及攣縮的四肢,「唔好令佢長期臥床,瞓到蝦米咁樣。」家人或照顧者為長者伸展四肢時,動作要放慢,不可強行拉開。香港職業治療學會資深職業治療師張杏賢表示,市面有特製治療支架及衣物為此類長者而設,穿戴容易,減輕骨折風險。

記者鍾君容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