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無遠慮,必有近憂。隨着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進展順利,大橋建設已入尾聲,就算最終鬧出「等埋香港」的笑話,建成通車也只是遲早的事情。人們擔心的是,大橋建成後會發揮應有的效益嗎?香港、澳門及珠海會形成一小時都市圈嗎?會不會出現大橋啟用卻門庭冷落的情況?會不會因為人為阻礙造成通關困難,最終淪為大白象工程?
這些擔心顯然不是多餘的。港珠澳大橋堪稱中國有史以來耗資最多、跨度最長、技術難度最高的跨海大橋,以致被官方視為超級工程,被外國傳媒評為世界七大新奇迹之一,但建橋不是用來觀賞,而是提升效率,令香港更好地與珠三角尤其是粵西經濟連為一體。問題是,要使用這條跨境大橋,首先需要的是有跨境車牌,當局計劃發出二百個跨境旅巴配額,初步屬意一百五十個往來香港及珠海,五十個往來港澳,並從現有過境巴士配額中轉移一百個改為經港珠澳大橋過關,不僅因配額太少而在旅業中引起爭議,同時也凸顯整體跨境牌照稀缺的尷尬,與大橋的容量極不相稱。另一方面,以目前香港的政治現實,顯然無法容許有太多的內地車掛兩地牌照入境,大橋建成後使用率低落,勢必造成巨大的浪費。
人流已然不足,只能寄望於物流業。問題在於,香港的產業早已空洞化,世界第一大貨櫃港的地位亦早已拱手讓人,如今已跌至全球第六位,隨着時間推移,香港的物流地位還將進一步下滑。更何況,高鐵工程已引起的通關一地兩檢或兩地兩檢爭議,在港珠澳大橋方面也將引爆。大橋連結三地,如果一地兩檢或三檢,可以大大加快流程,如果是三地三檢,人為阻礙通關速度,這條大橋同樣是得物無所用。所以,即使有一天大橋通車了,也不值得高興,過去人們常用「畢業即失業」來形容大學生就業狀況惡劣,其實,投資千億元的港珠澳大橋也面對同一命運,叫人情何以堪。
屋漏偏逢連夜雨,即將動工的深中通道將成為港珠澳大橋的巨大挑戰。當初香港出於自私的目的,硬是要求將大橋設計方案由雙Y變成單Y,深圳被排除在外,並得到中央的支持。時移勢易,香港近年的發展令中央大為失望,轉而支持深圳連接中山的跨海大橋,由於深圳經濟總量已追上香港,發展潛力則遠勝香港,相信深圳與粵西的經濟融合將因為深中通道建成而大大加速,分走粵西經濟發展大餅的最大份額,留給香港的只能是殘羹冷炙。相對於將來非常繁忙的深中通道,門庭冷落車馬稀的港珠澳大橋只能獨自憔悴。
正所謂,計劃趕不上變化。港珠澳大橋建議發軔於上世紀八十年代,那時香港經濟蓬勃,又是世界第一大貨櫃港,貨如輪轉,商機無限,建成大橋可如虎添翼。可惜港府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拖拖拉拉到今天,最終只能落得個「有花堪折不去折,直待無花空折枝」的可悲結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