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經濟增長未令港人幸福

【本報訊】經濟增長換不到港人幸福感。有機構研究發現,本港由二○○○年至一五年的實質人均本地生產總值累計增加百分之五十六點九,但市民同期感覺幸福的指數僅微升百分之零點四。

對交通觀感同大跌

各指標中,以房屋問題的負面影響最大,即港人在房屋事務上最欠缺幸福;其次是與交通相關的服務。研究人員建議,政府制訂政策應以提升市民福祉為目標,並成立「幸福香港辦公室」以統籌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民間組織進行港人福祉研究。

智經研究中心昨日發表《香港人,幸福嗎?智經幸福指數》研究報告,智經幸福指數選取了十一個與本港市民生活相關的主題,包括收入及收入再分配、房屋、工作、健康、安全、教育、環境、文娛休閒、家庭、政府管治及公民社會、交通。結果顯示,房屋分類指數對幸福指數的負面影響最顯著,最新數據與二○○○年比較,下跌逾九成。中心指,房屋問題大幅拖累幸福指數,而指數由○三年起已持續下跌,反映近年樓價不斷攀升,令市民難以負擔。

而交通分類指數亦下跌逾四成,中心認為原因是本港車輛密度上升,以及市民對公共交通服務投訴上升。而家庭亦是一個錄得跌幅的分類指數,下降約百分之五;其餘八個類別都錄得升幅,以工作分類指數上升最多,升幅近五成,反映近年失業、就業不足及勞資糾紛情況有改善,其次是文娛休閒,升幅近三成。

良好政策助留人才

中心主席及研究召集人李國棟指,研究顯示港人是否幸福並不局限於經濟層面,以○八、○九年全球金融海嘯為例,其時港人工作指數雖然下跌,但家庭及安全指數上升,整體幸福指數亦有上升。李建議政府制訂政策應以提升市民福祉為目標,「好嘅政策應該讓市民活得幸福。」長遠亦有助挽留人才,增加香港競爭力。他認為政府可統計調查收集與市民福祉有關的數據,例如人均居住面積、自我健康評估,並成立「幸福香港辦公室」以統籌政府部門、學術機構及民間組織進行福祉研究,為政策提供理論基礎。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