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局局長吳克儉在秘魯出席一個教育部長會議,提到本港的教育目標是「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諷刺的是,有調查顯示本港學生缺乏國際視野,加上港獨思潮氾濫成災,形成年輕一代的「孤島心態」。試問學生連國家觀念都沒有,還談何治國平天下?
香港自詡國際城市,但學生的國際觀卻十分薄弱,中大對六百多名高中生進行調查,結果在十一條有關國際知識的題目中,平均只答中五點九七條,對中國裁軍、日本修憲、伊朗核武等國際關係題目,交白卷的比率更是偏高。另外,近三成半學生吸收國際知識的主要來源是社交媒體,只有不足一成二表示來自教科書,證明本港雖已推行通識教育,但課程內容乏善可陳。調查人員建議當局優化課程,否則長遠難跟鄰近地區如新加坡競爭。
調查結果並不令人意外,早就有外資公司主管批評,香港畢業生欠缺國際視野,兩文三語水準不僅不及新加坡,甚至連馬來西亞都不如。事實上,學生要培養國際觀,必須具備外語能力,但有調查指出,逾半受訪年輕人連「advice(建議)」的英文串法也不懂,英語水平之低可想而知。更不堪的是,連外國人也爭相學習普通話之際,本港學生的普通話仍是說得結結巴巴,「中不成、西不就」,令人慘不忍睹。
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學生作為未來社會棟樑,中英語水平每況愈下,對國家大事一無所知,競爭力跌跌不休就是必然的事。尤其是近年本土思潮泛起,港獨勢力猖獗,年輕人一味畫地為牢,故步自封,跟國際大勢可謂背道而馳。歸根究柢,香港社會泛政治化,港獨勢力入侵校園,不少老師不務正業,誤人子弟,不少學生無心向學,醉心政治。當學校不再講專業,而是政治掛帥;當校園紛紛擾擾,容不下一張安靜書桌,還有多少人能專心讀書?又有多少人關心國際事務?年輕人眼中只容得下自己,胸中全無大氣魄可言,成就不了大事業也就不足為奇。
事實證明,本港教育出了問題,而這一切港府難辭其咎。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指出:「當信任何一國之國民,尤其是自稱知識在水平線以上的國民,對其本國之已往歷史,應該略有所知。」問題是,港府在多年前取消中史獨立成科,以通識科取代,結果學生對自己國家的歷史連略有所知也達不到,國際知識又遠遠不足,國民身份認同感愈來愈低,成為種種亂象之源。年輕人連國家觀念都沒有,遑論國際視野,更遑論治國平天下。
在地球村的年代,一個城市是否跟得上潮流,關鍵看青年質素,看教育水平,香港在這些方面都非常失敗,前景只能是一片灰暗。更有甚者,在中國崛起的大時代裏,不少年輕人拒絕中國的一切,死抱「孤島心態」不放,沉醉在「大香港」的昔日風光,長此以往,被時代淘汰就是必然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