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詞有理:國際空間所餘無幾

福無重至,禍不單行。繼無緣參加國際民航組織大會後,台灣又被拒於《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大會之外,連周邊會議也不得其門而入,可見台灣的國際空間已所餘無幾。這還不是最難堪的時候,倘若兩岸關係持續僵冷,台灣未來的道路只會愈走愈窄。

日前蔡英文在民進黨三十周年黨慶時信心滿滿地發表一封公開信,聲稱要力抗大陸的壓力,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同時要擺脫對於大陸的過度依賴云云。這顯然又是自我安慰,台灣以觀察員名義參加國際會議尚且吃閉門羹,要發展與其他國家的關係又談何容易。形勢比人強,隨着實力的天秤不斷向大陸傾斜,台灣已沒有多少籌碼討價還價,所謂擺脫對於大陸的依賴不過是一廂情願。

眾所周知,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和貿易順差來源地,單是去年的順差已將近千億美元,有人說台灣外匯儲備多數來自大陸,並非無的放矢。儘管台灣早在十幾年前就有所謂的「南向政策」,說是要推動經濟投資往東南亞轉移,蔡英文上台後更進一步拋出「新南向政策」,但無論是舊南向還是新南向,台灣始終離不開大陸市場。畢竟,大陸是世界第一貿易大國,任何市場都無法取代,除非台灣想自我邊緣化,否則根本不可能與大陸切割。

隨着大陸旅客持續減少,連十一黃金周也沒改觀,台灣觀光業者叫苦不迭,有人甚至聲稱「快活不下去」。蔡英文上台僅四個多月,民望便呈現雪崩式下跌,豈是無因。「治國之道,富民為始」,搞不好經濟民生,口號再漂亮也是廢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