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計,是幫助人類解決問題。擁設計師及建築學生雙重身份的徐啟軒(Stefan),把握每個機會,希望自己的設計,做到幫人、幫社會。為了達到目標,近年他更多了一個身份——拾荒者。他走訪橫街窄巷,收集竹、膠喉等建築廢料,加入自己鍾情的水泥,升級再造成文具筒,幫到自己解決亂放文具的壞習慣,亦幫到堆填區減廢。他連生長在渠蓋、磚縫的不起眼小植物也要幫,為它們設計水泥展品,希望大家知道,這些植物對地球有貢獻,哪怕是只供丁點的氧氣。
圖:關萬亨、受訪者提供 /文:溫盈盈
正在修讀建築系的Stefan,接觸過各種建築物料,卻鍾情水泥。原因是不甘水泥用途多多,原始面貌卻往往被嫌棄,「香港超過百分之九十五的建築物都要用石屎、水泥建造而成,但佢嘅面貌,就因為畀好多油漆、木地板修飾,蓋過佢存在,其實水泥本身就好出色,好想幫佢平反。」
就是這種愛抱不平的個性,建築廢料成為他近年「拯救」的對象。Stefan憶述,剛開始在地盤實習,發現建築工程會預留百分之五至十的建築物料「以防萬一」,但十之八九的工程都用不完,大部分都被送至堆填區,「我就諗會唔會可以利用啲建築廢料做啲嘢。」適逢兩年前,在一個盂蘭節慶後,築起戲棚的地方,往往都遺下大量竹頭竹尾,他「膽粗粗」問搭棚師傅取竹,「初頭我都唔知有咩用法,但橫掂可以攞,自己又鍾意落手落腳整嘢,咪試吓。」
於是,他以竹、水泥及三文治盒,製作名為「泥竹深陷」的文具筒,更舉辦工作坊教授製作方法。近日他更參與由香港建築師協會的「築‧自室2之家-城÷」展覽,由即日起至本月七日,市民可欣賞到Stefan名為「座無虛植」的展品。製作意念來自他「拾荒」期間,發現渠蓋、磚縫和舊樓不時會出現小植物,「呢啲都唔係被規劃、唔係被安排嘅綠化植物,其實佢哋對社會都有貢獻,可能我哋吸緊嘅氧氣有百分之一都係嚟自佢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