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吟虎嘯:苦鬥為樂 殺氣朝朝

香港回歸,第一任行政長官董建華是公認的老好人,說話辦事有敦厚長者之風。董建華世家出身,受中國傳統薰陶,讀「四書五經」,又留學英國,受西方保守思想、多元觀念、紳士作風影響頗深,因此,很少把「鬥爭」哲學掛在嘴邊,這更不是他的人生哲學、管治哲學。回歸前夕,董建華已是「候任特首」,香江反對派也已為「民主拒共」鬧騰了很久,九七後勢必還要變本加厲,有人問老董怎麼辦?董公開講,不會成全他們當烈士。很明顯,老董不想對反對派鬥字當頭,不想搞鬥爭哲學。

那個時候,反對派雖然政治上反得「很兇」,但香港社會並未亂、未撕裂,市民們支持反對派的主張也都是和平守法,此乃自由社會、法治社會、資本主義制度的體現。大家都有底線,香江府衙的管治也大致正常。香港那時的問題主要出在經濟和民生方面,且不受政治鬥爭波及。誰都知道,政治鬥爭解決不了經濟和民生問題,更解決不了管治問題,以為「階級鬥爭一抓就靈」、「政治鬥爭一抓就靈」,只能自生亂局,是政治自殺。

曾蔭權上台後,表面上也沒搞「鬥爭哲學」,但他的政治出身和「港英餘孽」背景及意識形態,和反對派在政治取向上頗近。在政改、「五區公投」問題上或明或暗的支持縱容反對派,令反對派愈加猖狂。這給朝廷和香港左派造成強烈危機感,對形勢的判斷甚為憂慮,將問題提升到國家主權、安全、中央權威、一國權威大受威脅和危害的程度,藏於袖中已久的「鬥爭哲學」終於忍不住要出手了。

「路線決定之後,幹部就是決定因素」。梁振英順理順勢的成為執行鬥爭路線的最佳幹部。他出身貧苦,天生左傾,青年時代參加左翼運動,喜讀毛選,篤信鬥爭哲學,個性好勇鬥狠,樂在其中,於是香江四年,飽受鬥苦,「殺氣朝朝衝寨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