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次立法會選舉塵埃落定後,不論結果如何,社會輿論的焦點都會立刻回到下屆特首選舉上。年底之前要選出組成新的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其人事結構對選舉何人當特首必有影響。明年三月新一屆特首誕生,現留給中央對選特首下決心、作決斷的時間已經不多。
反對派較早前表示,不打算再派人參選下屆特首選舉,不想再陪跑。這是根據上屆特首選舉建制派有「唐梁之爭」作出的決定,他們認為,如果建制派今次還是兩人之爭,他們不派人參選,可把手中的選票用之於建制派參選的競爭上,這樣更有利、更能發揮作用。因為那時建制派的參選人都要向他們拉票,他們大可「待價而沽」,向建制派參選人推銷自己的理念,加劇建制派的「撕裂」,也可對當上特首者施以更大的「制衡」和影響力。
然而,如果今次特首選舉朝廷只挺梁振英連任呢?如果建制派無人參與競爭呢?反對派會不會就改變策略,派人參選呢?相信極有可能。他們不會放過任何「打擊CY」的機會,會利用特首選舉平台拚命繼續「倒梁」,把特首選舉弄成對CY的「大控訴」,讓CY連任後管治更困難。
可見,下屆特首選舉形勢會像今次立法會選舉一般,空前複雜,博弈尖銳。這種狀況,朝廷當然會小心周密評估,各色人等、利益集團也會從「自身利益最大化」出發製造輿論或向中央建言。
古人認為,制訂決策要考慮三點,一是「形」,二是「勢」,三是「情」。「形」是指對成敗得失要心中有數,「勢」是指要隨機應變,「情」是指當事者的各方素質。對同一類事情的決策,結果會差別很大。因此人們要問,中央對選特首的成敗得失重點在哪兒?隨機應變方案如何?支持的參選者素質怎樣?民望又怎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