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公共醫院前線醫護人手不足的問題不斷惡化,足以用「十個茶壺七個蓋」來形容。最令人無法接受的是,一般市民看診不得不大排長龍,權貴求醫卻可以走捷徑,享受種種特權,民建聯立法會議員譚耀宗被指打尖割除耳部息肉醜聞就是典型例子。優待權貴在先,醫醫相護在後,將醫療面前人人不平等的醜陋真相暴露無遺。
捲入風波的伊利沙伯醫院昨日就這宗醜聞公布調查結果,一方面承認譚耀宗在預約求診的程序上「偏離常規」,譚氏夫婦獲准使用職員通道亦「不恰當」,涉案醫生及兩名護士在事件中有責任,另一方面又說有關手術未影響醫院及其他病人的安全,不涉利益及任何政治聯繫,所以不必受停職等處分。院方還為譚氏夫婦使用職員通道解畫,指考慮對方是公眾人物,要保護其私隱。院方更歸咎過去在相關安排方面沒有統一的指引,各公立醫院各行其是,因此提出四項改善建議云云。
當局調查報告輕描淡寫,希望醜聞盡快落幕,這番苦心不難理解,可惜的是愈描愈黑,欲蓋彌彰。根據調查報告,公眾得以了解到事件的大致輪廓,涉案醫生及護士五月二十二日於社交場合首次碰到譚耀宗,了解到對方有耳部息肉問題,兩日後安排看診,當天譚氏缺席,再安排一周後即五月三十一日動手術切除,前後不足十天,效率高得驚人。譚耀宗的耳部息肉問題是否屬於緊急個案,必須盡快動手術,這屬於專業判斷,外界難以置喙,但人們希望知道的是,譚耀宗獲「偏離常規」的安排,是否同其立法會議員的身份有關?換作是一般市民求診,院方會否以「不恰當」的方式予以關照,包括補辦醫生轉介信?
答案顯然是否定的。由於公共醫療資源不足,病人輪候看診時間愈拖愈長,看急診往往要排隊數小時至十多個小時,看專科是長年累月,而動手術排期更加漫長,在沒完沒了的等候中,多少人小病拖成大病,大病拖成絕症。有一名病人做腦部手術而顱骨未能復原,頭部幾乎一半凹陷,痛苦難當時甚至有自殺的念頭,但院方並沒有特事特辦;還有一名好爸爸懷疑患腸癌,但未被列入緊急處理個案,兩個月後才獲安排大腸內窺鏡檢查,確診末期腸癌為時已晚,最終不治身亡。
同人不同命,同病不同醫,現實就是這麼殘酷。從當年財政司司長曾俊華甫下飛機就送入公院做心臟手術,到今次譚耀宗不恰當地享受打尖服務,類似事件可謂不勝枚舉,達官貴人耍特權,加上醫醫相護,整個公共醫療體系簡直是烏煙瘴氣。人們這才恍然大悟,病人輪候時間之所以愈來愈長,除了公共資源緊絀,更因為權貴可以走捷徑,基層病人的權益不斷被侵蝕。
今次排隊打尖事件就本身性質而言,也許算不上一件大事,但反映社會不公平的冰山一角。公共醫療爛到入心,需要改革的何只醫委會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