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要小覷扭毛巾、刷牙及開門這些簡單日常動作,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來說,簡直「難過登天」。由於關節紅腫變形,患者要長期服用抗風濕藥或類固醇,不少人害怕藥物副作用,偶爾私自減藥或停藥。香港大學研究發現,高達八成七患者「唔聽話」,當中以年輕人居多。有醫生估計,年輕患者抱住「食藥要食一世」觀念,「希望減得就減」。但醫生提醒,胡亂減藥可令病情惡化,結果變成服更多藥物醫治。
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臨床助理教授張錚表示,類風濕關節炎是自身免疫系統疾病,關節滑膜持續發炎令滑膜增生,關節疼痛腫脹,可影響全身關節,約百分之一人口患此病。患者早上關節會僵硬,並伴有疲倦及低燒。三十至五十歲患者最為常見,並以女性居多,另有家族病史及煙民都是「高危一族」。
類風濕關節炎病人組織「毅希會」早前向二百二十六名成人患者進行調查,發現六成半受訪者承認曾不依時服藥,當中兩成三坦言害怕藥物副作用,例如脫髮或肝功能受損。港大醫學院去年向三百八十二名平均患病約八年的患者進行研究,按醫生設立的評估分數作分析,發現高達八成七病人沒依時服藥,比率較病人組織發現的更高,當中愈年輕的患者,用藥依從性愈低。
張表示,類風濕關節炎無法「斷尾」,患者要長期服藥紓緩病情,「當病情稍有好轉,佢哋就會減藥,驚食得多會影響器官。」他指出,該病多靠抗風濕藥及類固醇改善病情,部分藥物有口腔潰瘍及腸胃不適的副作用,小部分對肝功能有影響。他說,患病年齡愈長,不代表服用藥物數量愈多。患者要減藥或轉藥,應依從醫生指示。
本身是患者的五十二歲毅希會主席紀永樂,九七年發病,手指及足踝腫脹變形,擔心長期服藥影響健康。他曾因病情好轉而一度停藥數月,病情隨即惡化,重新服藥後得以緩解,坦言不會再「唔聽話」。瑪麗醫院風濕及免疫科資深護師郭雪琪表示,該科可為病人制訂治療方案,並設心理輔導,加強患者治療信心。
記者鍾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