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老友記 體適能遜美長者

本港六十五歲以上長者人口持續上升,「老友記」體能是否「夠fit」可以應付日常生活?浸會大學體育學系一項研究顯示,受訪的六十五歲以上長者接受六項功能性體適能測試後,發現只有下肢力量及耐力的表現較美國長者為佳,其餘包括上肢柔韌性、上肢力量及耐力、平衡、敏捷,以及有氧耐力的表現均並不理想。專家提醒長者,年紀大不是藉口,平日要做適量運動。

浸大體育學系研究團隊於二○一四年至一五年間招募逾九百名、年齡介乎六十五至八十四歲的長者,按年齡及性別分成八組,再進行六項測試,包括三十秒內可舉起五磅重啞鈴多少次,三十秒內可坐椅站立多少次,抓背測試,八英尺繞物行走等,以了解他們上、下肢的肌肉力量、耐力及柔韌性,敏捷及平衡力,有氧耐力等各方面的表現。

愈老柔韌性平衡力愈差

研究結果顯示,香港長者在功能性體適能的測試中,普遍較美國長者差。同時,研究亦發現年紀愈大,體能愈差,八十至八十四歲組別的男女在所有測試項目成績,均比六十五至七十歲組別退步,其中以柔韌性和平衡能力的下降最為明顯。研究已發表於國際學術期刊《老年醫學》。

浸大體育學系系主任鍾伯光昨指出,社會普遍認為長者年紀大,「唔好咁操勞,子女會叫長者唔好做家務」,但年紀大不是藉口,當肌肉及關節欠缺鍛煉便會退化,長者平日要做適量運動,如到公園緩步跑十五分鐘、做伸展動作、簡單家務等,有助提升肌肉及關節活動能力,減低跌倒風險。

七十歲的芳姨稱,以往沒有運動習慣,做家務時感到雙手力量不足,「行路會左搖右擺」。她自從接受運動鍛煉後,「行山由排隊尾,依家追得上大隊,行路都穩陣咗,成個人靈活咗」。六十八歲的詹先生提醒「老友記」,做運動沒有性別、年齡限制,「做運動後,成個人都醒咗」。

鍾伯光表示,研究亦發現經常做運動的長者,比少做運動者在功能性體適能測試有較佳表現,反映多做運動有助維持長者的自理能力。他期望訂立香港首個長者功能性體適能基準,作為社會未來制訂相關政策的數據基礎。港府應增撥資源支援提升長者體能,有助減輕醫療開支。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