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非童」原意是指在香港出生、父母皆非港人的華裔兒童,如今「雙非」有了另一層含義,就是內地政府不想管、香港政府也想推的兒童,說是跨境「人球」也不為過。然而,當局不正視雙非問題,不代表問題不存在,雙非童跨境求學逐漸進入高峰期,對本港學校及關口的壓力之大簡直難以想像,加劇教育亂象及中港矛盾,已在預期之中。
根據深圳當局估計,未來兩年,在雙非政策叫停前出生、進入適學之齡的雙非童約在六萬至八萬五千人之間,如此龐大人群在哪上學及如何上學,成為棘手難題。深圳市人大代表近日建議,可由深圳政府劃出適當土地,允許港府在深圳建立十二年制學校,實行封閉教學及管理,讓雙非童就近入學,同時也應逐步放開跨境學童入讀深圳公辦學校的限制,完善學童上學的社會保障體系。深圳市教育局近日則透露,將協調多部門研究解決方法,如果港府決定在深圳建校,深圳將予以配合。
由港府在深圳購地建校,讓雙非童就近上學,本來不失為一種解決方法,也不是甚麼新建議,可惜遠水救不了近火,落實起來一點都不容易。究其原因,兩地政府均將這批兒童當成燙手山芋,都想推給對方解決。在港府而言,當然希望深圳的公立學校接納這批兒童,方便身在深圳的父母照顧,而深圳政府表面上雖然也說重視雙非童問題,但心裏可能另有看法,這批兒童在香港出生,更有不少違反內地計生政策,香港製造的問題不該由深圳來承擔。再說,深圳民間也未必支持雙非童在當地入學,除了擔心爭奪本來已緊張的學位,還因為深圳公立學校實行免費教育,連書本都免費,沒有理由讓持香港人身份證的「雙非童」享受內地的福利。
雙非童問題是兩地的「共業」,責任最大的一方是香港。雙非問題源於當年終審法院就莊豐源案的判決,當時已有人擔心此例一開,遺患無窮,可惜司法機構拒絕自我糾正,政客強烈反對全國人大釋法,而港府更將雙非童視為人口生力軍,無視客觀現實,盲目推動醫療產業,對內地大肚婆來者不拒,但又沒有作出配套措施,結果造成無窮亂象,雙非童被指為搶奪香港資源的「蝗蟲」。雙非童可謂是最無辜又最尷尬的一群,他們身不由己地來到這個世界,被迫跨區求學,每日如鐘擺一般往返深圳及香港,每日花在路上的時間長達四至五個小時,當中的艱辛不足為外人道。身體上的疲累還是其次,最大問題是一出生就背上雙非的負面標籤,既不被當成香港人,又不被視為內地人,淪為中港矛盾的犧牲品。
兩地政府你推我讓,導致雙非問題一拖再拖,沒完沒了。港府甚至對在深圳買地建校的建議大潑冷水,揚言現階段無此計劃,坐視雙非童繼續兩地奔波做人球,這備受歧視的一群人,終將成為社會問題,更大的麻煩還在後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