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風波:甲之熊掌 乙之砒霜

端午節年年放假,在台灣卻無端引起風波。一名前主播質疑「為甚麼為了二千多年前一名中國失意政客自殺,我們要連放四天假?」「要文化台獨的蔡政府,還要留着這些中國假自己打臉嗎?」爭論的焦點不為別的,竟是端午節是不是「中國節日」。

你還別說,「反對派」還真搬得出一套似是而非的「論據」。有人引台北市立圖書館的兒童教材,當中有「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愛國詩人屈原而設立的節日,小朋友你知道屈原是哪一國人嗎?」答案是「楚國」人,證明當時沒有「中國」的概念。支持「文化台獨」的粉絲,抵死不承認「過中國節」,這點可以理解。問題是,硬拗總得有個限度,端午是中國節日,不僅是十三億中國人的認知,也是全世界七十億人的認知。查「維基百科」,開宗明義就說端午節「源自中國」。再說,今天只聽說有人自稱中國人,卻從未聽過有人自稱楚國人──湖南人引以為傲的「惟楚有才,於斯為盛」,那是文化層面的事,自當別論。

看到有人費盡九牛二虎之力,不洗刷掉端午節與中國的關係誓不罷休,相信最高興的應是南韓人,近年南韓政府熱衷將「江陵端午祭」申遺,有人當寶物千方百計非得弄到手不可,有人卻棄之如敝屣,真應了西諺那句「甲之熊掌,乙之砒霜」。

美國學者利維特在其《搞怪經濟學》中引述一項有趣調查,一個辦公室放置類似冬甩的小吃,要求員工自覺投幣取用,結果發現情人節等的「揩油率」特別高,反觀國慶、勞動節等,大家則自覺得多,由此可見,放假不僅讓打工仔鬆一鬆,更加可以培養人的道德情操,可惜端午節在台灣,似乎未能發揮這個「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