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一帶一路是塊磚 哪裏需要哪裏搬

一帶一路從提出至今已經有兩年多時間,這項中國領導層最重要的經濟戰略,有許多與以往不同之處,既將國內各省市都納入覆蓋範疇,同時積極網羅亞歐非幾十個國家。按照規劃設想,這將是中國自一九七八年改革開放後,在新的國際格局下擬訂的對外開放2.0升級版。

一哄而上 一哄而散

然而,就像當年全國各地開發區、高新區遍地開花、氾濫成災,一帶一路也面對類似窘境。無論是陸上還是海上,絲綢之路都有相對固定的線路,沿線地區和國家擁有一定的歷史淵源和交流聯繫。但如今地方政府和企業蜂擁而上,全國各省區市的政府工作報告和十三五規劃裏,一帶一路都成為最時髦的詞彙。這當然可以找出十萬個理由,這些地方也確有對外開放的需求,但與一帶一路有甚麼真正的聯繫呢?企業同樣如此,大到輪船、汽車,小到手紙、鞋襪,統統高喊一帶一路口號;幾乎所有對外投資,都高舉一帶一路的大旗,一哄而上的結果,往往是一哄而散。

這種嚴重泛化的局面,使一帶一路失去特色和針對性,也引發沿線國家甚至國內部分民眾的逆反心理。所謂「一帶一路是塊磚,哪裏需要哪裏搬」,「一帶一路是個筐,甚麼都可往裏裝」。中央黨校教授趙磊就指出,目前對一帶一路的前景有兩種截然相反、極度樂觀與悲觀並存的評價,一端是「新版朝貢體系」,另一端則是「國際關係史上最大的爛尾工程」。

這絕非聳人聽聞。今年一月,《人民日報》發表署名文章,批評一些地方將一帶一路當作跑馬圈地的新渠道和招商引資的新招牌,未經科學論證就匆忙出台規劃,甚至炒作概念,少數地方熱衷於在所謂一帶一路的「起點站」「橋頭堡」上造聲勢、做文章,缺乏實實在在的舉措。以官媒「報喜不報憂」的慣性思維,如非情況嚴重,是不會作出如此嚴厲的負面評價的。

舉個例子,一帶一路提出後,香港提出要做「超級聯繫人」,並成立了相關機構。誠然,一帶一路會為香港帶來機遇。一帶一路致力於互聯互通,大型基建以及交通運輸網絡的完善等,均有助增加香港國際物流中心的業務量;另一方面,中國企業走出去,加上絲路基金、亞投行的巨大資金規模,香港作為國際金融中心,亦將有所作為。

政策套利 不可持續

然而,「每臨大事有靜氣」,香港不能重蹈內地一些地方炒作造勢的覆轍。對於一帶一路特別是具體項目的前景和風險,要有科學理性研判。當前一些中國企業對外投資,往往「走出去」了卻無法「走進去」,難以真正融入當地經濟。另外,一帶一路的大項目特別是高鐵、海港等關乎國家安全的重大工程,都帶有強烈的政府背景,高官、央企親自上陣,引發項目所在國戒心,中資項目在泰國、緬甸、斯里蘭卡等地接連遭遇波折,即是明例。

一帶一路蘊含商機,是不爭的事實。然而香港要參與,必須基於自身的真正市場優勢。一帶一路是經濟倡議,但中國在一些對外投資項目上半賣半送甚至不惜賠本的做法,不脫以往的懷柔思維。某種程度上,對於香港參與一帶一路也有這種問題,即人為地向香港進行政策傾斜,向香港讓利。如果香港以這種傳統的「政策套利」方式來充當「超級聯繫人」,是不可持續的。再者,香港現今已不復當年改革開放初期獨一無二的窗口作用,上海、北京等大城市的「聯繫人」優勢愈來愈明顯,服務效率更早已迎頭趕上,香港最好慎提「超級」說法,擺脫以往「捨我其誰」的高傲心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