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七公:特朗普橫行 選民真理性?

特朗普勢不可當,幾乎肯定將代表共和黨出戰十一月大選,與民主黨的希拉妮一決雌雄。本來,一直有意見認為,特朗普代表政治光譜的最極端,即使初選勝出,大選也得敗下陣來,希拉妮躺着選也行,但且別忘記,本屆大選已為人們帶來太多「驚喜」,傳統智慧最大的作用就是被推翻。

其興也勃 其亡也忽

特朗普能否再創奇迹,目前當然言之尚早,最頭疼可能還不是民主黨,共和黨人更是沒做手腳處。要在黨代會強行將他換掉麼,不僅將造成黨內大分裂,而且手法太簡單粗暴,勢必引發支持者不滿,頂替的人選也只能陪跑,既然如此,倒不如放軟手腳讓希拉妮當選,反正四年後又一條好漢,總好過特朗普當權後大搞清算,以報黨內大老圍攻之仇。

不管怎麼說,類似特朗普走紅的現象,正在全球各地上演。首先是民眾對體制的失望甚至厭惡,讓愈來愈多像特朗普那樣的政治素人有機會上位。由台北的柯文哲,到本港去年底區選中的「傘兵」,乃至加拿大的帥哥總理,莫不是政壇的新面孔。選民的這種求變心態其來有自,只是於今尤烈而已,希拉妮當年就是因為給選民「暮氣太重」的印象,結果敗給政壇「菜鳥」奧巴馬,這一幕會否在今天重演,不妨拭目以待。

選民對體制的失望,其實不難理解。英國前首相貝理雅年前在《紐約時報》發表題為《民主已死》的文章,直指西方民主制度發展至今問題多多,特別是政黨對立導致效率不彰,既然傳統政治那一套玩不轉,民眾自然寄希望於體制外的「清流」「大鬧天宮」了。問題是,體制之為體制,正如柏楊形容的醬缸文化一樣,只有體制改變人的份,要人來改變體制,難矣哉。奧巴馬當年不就是那股「體制外的清流」麼,結果怎樣大家有目共睹,單是搞全民健保就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所謂「改變」,只能停留在競選口號的階段,沒辦法,一入體制深似海嘛。

民粹主義 說易行難

再說,希望愈大,失望愈大,選民青睞政治素人,說穿了其實是抱着找尋「quick fix」(特效藥)的心態。在這種情況下,政治素人們的蜜月期比傳統政客來的更短。邱吉爾嘗有名言︰「對政治領袖無情,是一個偉大民族的標誌」,儘管經常被不受歡迎的政客濫用,但現代選民愈來愈欠缺耐性,卻是不爭的事實──既然看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自會頭也不回找尋下一個素人。無怪乎素人進入體制後往往以驚人的速度折舊,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

「特朗普們」的另一特徵是民粹主義。環顧全球,民粹主義愈來愈有市場,用《南德意志報》一篇評論文章的話,「幾乎每個歐洲國家都有小特朗普們在活動。」然而民粹主義的最大問題在於,口號動聽,可操作性卻大成疑問。以特朗普為例,他口口聲聲說中國和墨西哥搶走美國工人的飯碗,矢言將製造業職位帶回美國。其實用膝蓋想想也知道,美國工人薪金多高?民眾捱貴貨能答應麼?其實,特朗普作為一名商人,「口裏說不,身體卻很誠實」,自家服裝公司不少產品就是中國和墨西哥製造的,搞了半天,「特粉」們支持的原來只是個大騙子──要說有甚麼不同,只是口沒遮攔,能令聽眾大呼過癮的騙子而已。

無可否認,民主選舉制度的最後保障,是選民的手中一票合乎理性。以往人們常以法國總統選舉為例,每次總有候選人以「工人每周工作二十小時」作政綱,但每次總是慘敗收場,證明選民還是理性的,只是在特朗普們大行其道的今天,答案還能如此肯定嗎?中國堅拒西方式民主,託詞之一是「人民素質不夠高」,想不到今天竟成為對西方式民主的拷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