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另類療法」政府零監管,病人自求多福。涉案美容院標榜以自然療法、能量學等另類療法,主張以打針食藥以外的方法治療癌病患者和情緒病,惟該類療程及技師毋須向政府註冊及不受監管,以致市面出現愈來愈多人以該名義執業搵錢,而且業界質素良莠不齊,療程成效成疑。有立法會議員和關注病人權益的團體批評政府無視問題及未有設立發牌制監管,認為應禁止推出缺乏醫學實證的療程,應規管該些技師,以免病人誤墮醫療騙局。
對於所謂「自然療法」的定義和療效眾說紛紜,該類技師在本港不受《醫生註冊條例》監管,毋須成為註冊中、西醫,開舖執業亦不用向衞生署、醫務委員會、食物及衞生局等部門及機構登記。身為醫生的立法會議員郭家麒指出,倘提供療程者無自稱為醫生,亦無作任何實質醫療行為,難以構成無牌行醫,以致執法上有一定困難,認為政府應對有關機構提供的療程加強規管,在推出相關療程前,必須提供醫學實證,以證明療程有效,防止有人以無根據的療法騙財。
同時其療程宣傳亦應受《不良廣告(醫藥)條例》監管,禁止以失實及無根據手法推廣該類醫療產品,以免對市民造成誤導。
郭對於今次事件感到極之失望,認為事態嚴重,政府應設立發牌制度監管美容業,可透過發牌制盡早找出涉及不良營商手法的公司,並作出懲處。他又提醒,有該些另類療法沒有文獻支持,呼籲市民勿因此而延誤治療。
立法會醫學界議員梁家騮指出,由於現時政府對醫療程序無明確定義,存在灰色地帶,「有啲人可以將個療程解釋為宗教信仰」,但梁認為現時政府可透過《商品說明條例》作出監管,倘該些技師聲稱可以醫病,但提供的療程未能帶來療效,海關即可採取檢控行動。
關注病人權益的社區組織協會幹事彭鴻昌指出,只要他們無宣稱自己為醫生,則未必構成無牌行醫,但不少技師提供的療程「踩界」,難以界定其療程是否屬受監管的治療程序,而部分療程會向病人提供「天然食品」作治療,病人難以分辨他們是否具有足夠的專業知識,或有關療法是否有效,恐會拖延治療令病情惡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