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超支及延誤問題嚴重,單是香港口岸工程已超支五十五億元,今次人工島「飄移」更有可能帶來進一步超支。雖然路政署去年底曾表明有信心上述金額足以支付承建商的索償,但業內人士指,假如移位導致其他工程受阻,相關的承建商或將提出額外索償,而飄移「元兇」究竟是鋼圓筒填海法的設計出錯,還是施工時出現失誤,政府與填海工程的承建商將「有排拗」,完工後極可能引發一宗「世紀官司」,訴訟的開支恐相當驚人。
路政署署長劉家強曾表示,大橋香港段工程至去年十一月共收到九十宗承建商申索個案,當中三十宗涉及金錢,涉款約十二億元,餘下六十宗涉及工期申索。他指,用以應付承建商的應急費,已由二○一一年的十六億元,隨通脹升至廿億元,但當局對資金預算已有一定掌握,當中包括承建商的申索,故相信毋須再額外申請撥款。
承建商料額外索償
不過,外界估計今次再爆出人工島移位事件,或將會惹來更加多申索,而承建商不但未必會承認在填海的工序上出錯,甚或反指當局提出的鋼圓筒填海法在設計上面已有缺陷,拒絕承擔責任,雙方最終難免需要對簿公堂。
港珠澳大橋香港段工程展開至今,一直醜聞不斷,填海用的鋼圓筒亦並非首次出現移位情況。去年九月,人工島填海地被發現「飄移」最多達六至七米,當時路政署解釋,「飄移」是由於海中淤泥在不同時間壓縮,東面兩座相連鋼圓筒出現橫移,惟聲稱最嚴重的部分只涉及頂部移動,而底部穩固,不影響安全,但為免移位加劇,承建商已加固鋼圓筒補救。
至去年底,政府承認大橋因應物料供應不穩及勞工短缺等問題,需延遲至一七年完工。當時有消息指人工島移位是其中一個原因。
超支方面,香港口岸造價由當初三百零四億元升至目前近三百五十九億元,香港接線亦由一百六十二億元升至二百五十億元,連同屯門至赤鱲角連接路的四百四十八億元,整個工程已耗資逾千億元。雖然立法會財務委員會年初在「剪布」下,批出五十六點六億元超支追加撥款,但未來若進一步超支,能否再獲撥款仍是未知之數。
另外,今年二月,路政署再承認大橋一千支大口徑樁柱中,有七條樁柱須重造,以代替原來的樁柱,估計涉款逾千萬元,由承建商自費。署方事後一直無透露重造的原因,以及有多少承建商牽涉其中。事故頻頻亦是大橋備受關注的另一焦點,大橋至今共發生一百四十九宗工業意外,造成八人死亡,大橋淪為「血淚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