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以暴易暴 惡性循環

舊的創傷還未痊愈,新的傷害隔幾個月就再來一遍。大家不會忘記,去年十一月中,法國巴黎才發生涉及逾百人命的連環恐襲,當時香港也有很多悼念活動。事隔幾個月,「歐洲中心」比利時的首都布魯塞爾多處發生爆炸,包括機場及地鐵等,數十人死亡。兩次恐襲,不同時空,不同地點,但同樣造成嚴重傷亡,同樣震驚全球。

我相信大家不會反對,每當見到這些慘劇,心中都有十分憤怒的感受;我亦想像得到,若這些情況發生在我們身處的社會,肯定更怒不可遏。但假如大家抽離一點,就會知道這個惡果源於極端的對立,你攻擊我時,我十倍奉還;你十倍奉還時,我就百倍回敬。這是以暴易暴的惡性循環。

我們見到,當比利時的恐怖襲擊發生後,多國政府包括美國總統即時出來「支持」。這個似曾相識的畫面,往往就是以暴易暴前的信號;然後,隨時出現比之前嚴重的襲擊,有更多人傷亡……我相信各國元首都明白這個惡性循環的存在,但在壓力下明知是錯,亦要不斷重複犯錯。

事實上,類似的以暴易暴、惡性循環豈止遠在歐美出現?就在香港,包括我每日都到的議會,正正是不斷出現這種膠着的狀態:你說一句,我回十句;你罵十句,我手腳並用地反擊……雙方永遠都在爭吵之中。這一兩年間,這些畫面成了市民對立法會的印象。

如果你問,美國跟伊斯蘭國,應由哪一方先伸出橄欖枝?不知道。正如議會中不同立場的人,應由哪一方行出第一步?同樣難以解答。之不過,當有一天,你明白到如果繼續以暴易暴、以眼還眼,最終的受害者只會是無辜的大眾,你應該會由自身出發,主動地朝着不同意見的人行前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