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仔肥女」不代表好食好住。手腳水腫、面腫如圓月、排泡泡尿是兒童腎病綜合症的常見徵狀,本港每年新發現最少五十至六十名小朋友患上該症,體內的蛋白質在尿液裏大量流失,引致蛋白尿、水腫、血脂高,服類固醇是控制病情的主要方法。香港小兒腎科學會會董謝紀超醫生指,類固醇有多種副作用,病童長期服藥不好受。小部分患者病情經常復發,若對藥物產生抗藥可致末期腎病,需洗腎或換腎。
若發現兒童面腫,又排除因食物敏感或病毒感染引起,醫生便要驗尿確定是否患兒童腎病綜合症。謝紀超說,患者因蛋白尿,尿液明顯多泡且泡泡難散去,同時面腫、手腳腫。該症患者八至九成屬原發性,即免疫系統失調引起,小部分人因系統性紅斑狼瘡、血管發炎或病毒感染等原因繼發。
有部分患者需長期服用類固醇控制病情,但服類固醇副作用多,有機會抑制免疫力,令患者更易受感染,同時亦會影響外觀,身體難長高及毛髮多。謝紀超曾遇到十歲患病女童因服藥影響外觀,隱瞞家人將藥物匿藏枕頭底,結果復發才送院搶救。類固醇同時有機會為患者帶來血壓高、糖尿病、白內障、骨質疏鬆或精神錯亂等後遺症。
患者平均需住院接受二至三周隔離治療,一般服藥十至十四天,水腫才開始消退。八至九成人服類固醇後對藥物有反應,徵狀消退後可如常生活,不致影響學業或工作。但一至兩成患者會耐藥,若用免疫抑制劑也沒反應,有一半機會五年內引發末期腎衰竭,即使換腎仍有三至四成復發機會。有耐藥病人一年復發四次以上,或需改用類固醇加免疫抑制劑、標靶藥物治療。謝紀超說,病情穩定後大部分患者徵狀隨年紀增長消退,家長需每日用試紙檢驗子女的尿蛋白,並記錄數據,一般每三至四個月覆診一次,若發現尿蛋白水平持續不下或水腫,要立即求醫。
香港腎科學會及香港小兒腎科學會為響應2016年世界腎臟日主題「兒童腎病、及早預防」,與本版合作推出關注腎臟健康系列,連續四個周六刊登,讓公眾深入認識兒童腎病的成因,症狀及治療,建立健康生活。
記者戴碧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