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射燈:普教中Vs粵教中 撐反大爭拗

「普教中」及「粵教中」哪個較優勝?推行超過十年的「普教中」(普通話教授中文)爭議不斷。有小學生因普教中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中文成績不進反退,而課程使用的北方詞彙亦令其深感困擾,最後家長安排轉校。本報記者隨機訪問五十名以普教中學習的中小學生,發覺部分人摒棄廣東話的詞彙,如粟米會寫成北方詞彙玉米,沙律變為沙拉等。不過,亦有學生家長指,「普教中」可提升學生的普通話水平,較「粵教中」優勝。

「唔通我帶小朋友去超市,佢講我要買『地瓜』?」張豔璿(Annie)的八歲女兒原本就讀普教中的私立小學,惟中文不進反退,更失去學習語文的興趣,普教中的課文內容「北方化」,如「土豆」、「草莓」及「地瓜」等食物詞語,與港人常寫的「薯仔」、「士多啤梨」及「番薯」有別。由於普通話的名詞、形容詞與粵語截然不同,令小朋友容易混淆,以及出現「普粵夾雜」情況。她為提升女兒學習興趣,最後為女兒安排轉校。

Annie指,女兒並非用最熟悉的粵語學習語文,令她對部分詞彙理解亦一知半解,只以普通話拼音「硬記」詞語,無法獨立運用,「我個女見到『無時無刻』,叫佢用廣東話讀,佢見到個『刻』字唔識,就用普通話讀個字,普粵夾雜,兩頭唔到岸。」亦有介紹香港點心的課文,老師聲稱未能用普通話教授而跳過不教,令她為之氣結。

本報調查見用詞北方化

記者日前以問卷形式,隨機測試五十名在普教中學校就讀的中小學生,發覺部分人使用的詞彙偏向北方化,例如港人常說的粟米,有十三名學生會寫成玉米,比例約兩成六。有三十七人選擇鞦韆而不填韆鞦,早前鬧出餐牌風波的沙律,亦有七人寫作沙拉;更有學生形容狗隻為一條狗或一頭狗,與港人常用的一隻狗有別。

現時並無學術研究證明「普教中」學生的語文水平較「粵教中」優勝,○六年全球學生閱讀能力研究中,香港在全球四十多個地區排第二,比起台灣高出二十名,台灣其後效法本港教學方法,於一一年躍升至第七位,香港更榮登首位,反映教學方法才是提升學生語文能力關鍵。

重視讀音 忽略寫作思維

香港教育學院中國語言學系副教授謝家浩亦指,「普教中」未必可提升學生的中文水平,反而容易導致學生傾向重視讀音,而忽略寫作思維,「對於聽同講普通話會有幫助,因為課堂聽慣。但對於訓練中文寫作、語言思維訓練就唔會有太大進步。」

謝指,社會應尊重多元文化,如港人慣用的魚蛋,沒有必要寫成魚丸子,正如不會把日本傳入的「放題」寫成「任食」,認為每個地方皆有方言文化,毋須刻意統一。對於為迎合「普教中」,不少中文課文內容採用北方環境、方言詞彙,他坦言此舉會影響學生思維,「好多時用北方詞彙,但學生未曾接觸過,平時生活亦唔會運用,根本無法深化所學嘅嘢,訓練唔到思維。」

有指普通話書面語豐富

然而,亦有家長認為普教中可令學生的普通話水平有明顯進步。小學二年級學生家長莊先生表示,兒子用普教中學習後,普通話有進步,而家長更可以拼音教導小朋友。小學三年級學生家長陳太亦認為,相較廣東話,普通話的書面語比較豐富。

教育局發言人指,根據語文教育及研究常務委員會一五至一六學年調查,有開設「普教中」班別(包括只開設一班)的小學比例約有七成二,中學則有近三成七;學校可因應校本情況考慮是否適合普教中,以及其推行步伐,「普教中」學校數目可能每年不同。

圖/文:專案組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