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便習慣 不痔而愈

都市人生活繁忙,食飯、如廁都匆匆完成。外科專科醫生鍾志超表示,市民心急太用力排便可致肛門附近血管腫脹,形成痔瘡。近七成半人在一生中有機會患痔瘡,患者介乎四十五至六十五歲,孕婦亦為高危一族。他解釋,半數痔瘡患者改變生活習慣便能不藥而愈,毋須治療。他建議市民切忌心急大便,減低患痔瘡機會。

鍾志超表示,痔瘡是指接近肛門的血管組織腫脹、發炎及鬆弛時無法回縮,逐漸下移而形成,主要分為內痔、外痔和混合痔。內痔位於肛門較入位置,患者感痕癢,排便時無痛出血,當內痔下垂和外露時才被發現;外痔患者感到肛門有異物凸出,觸碰時會感痛楚,排便時亦會出血;混合痔指內、外痔同時出現。如廁習慣不理想、便秘或腹瀉、長時間坐姿不變和缺乏運動等因素,均可引致痔瘡。

勿強迫數分鐘完事

鍾志超稱,部分沒有便秘的病人也受痔瘡困擾。由於他們生活節奏太急,每天強迫自己在數分鐘內完成大便,因而用力排便,令肛門附近血管充血、腫脹,形成痔瘡。市民如經常在公廁排便,為怕廁板骯髒而不讓大腿接觸廁板;以及如廁時看書、看電腦或玩手機,令用力排便時間拖長等,也可使痔瘡形成。另外,現代人慣用坐廁,鮮有蹲廁,需要更用力排便,也增加患痔機會。

他稱,半數患者可改變生活習慣避免痔瘡惡化。四成病人可以痔瘡結紮和藥物治療,少於一成需要做手術。不過,直腸癌會令腸道收窄,排便時要更用力,令痔瘡突然惡化和出血。他建議,市民若大便時出血,應先求診,若確定是痔瘡,排除腸癌、肛裂和肛門瘻管等因素,可服用微粒化黃酮類的藥物治療,控制肛門靜脈出血;若出血持續,才需考慮做手術。

宜多菜少肉常飲水

卅六歲的謝先生近年間中大便出血,經腸鏡檢查確定並非腸癌而是痔瘡。他從事文職,坦言日常膳食多肉少菜,確診後服藥一周,同時多吃水果和多飲水,病情受控,近日沒有再出現便血。

記者蘇家欣

第一手消息請下載on.cc東網iPhone/iPad/Android/Windows Phone Ap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