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為「暖冬」歡呼,除了本身怕寒,更因可以提早赴日追櫻賞花;老朽則為沒有真正的冬天感到懊惱,除了「熱底」人肥,更因沒有寒冷的氣流,感受不到老毛所說的「梅花歡喜漫天雪,凍死蒼蠅未足奇」的欣悅!
天文台總結去年本港的天氣變化,指受全球變暖影響,本港去年夏天及秋天的平均氣溫創新高,寒冷天氣日數只有七天,最高溫是八月八日的三十六點三度,最低溫為一月十四日的攝氏十點三度,整年的寒冷日子較一九八一至二○一○年氣候正常值少約十天,是有紀錄以來其中一個最低紀錄。
香港嘅「寒冷天氣警告」於一九九九年十二月十六日起正式採用,政府部門如社會福利署及民政事務署會因應警告而考慮作出適當行動,如派發毛氈和開放臨時庇護中心等。之不過隨着天氣日漸變暖,看來有關的措施會逐漸省略,臨時庇護中心亦將如老朽之樽領冷衫,任其塵封泛黃而最終消失。
日前,讀前輩編之《高旅卷》,見有「號寒」一文。原來,香港早前說沒有餓死的人,不算是失實;但如果說沒有凍死的人,則與事實不符。事實上,年底的寒流中,便時有凍死人的報道。文章提及寒流到來,當局要開放若干處公共屋宇,讓無家可歸者止宿,這辦法行之多年,差不多年年實行,實行時便要記起北方的「火房」。所謂「火房」,見周亮工《書影》描述:「余見都城之貧民,飢寒而死者,名曰倒臥。秋夏則無,冬為甚。可見貧民之死,非死於飢,皆死於寒也。不見夫街頭日夕之嗷嗷者,皆曰乞數文錢,得入火房,可救一夕命。」
如今香港基層,老人家不必入「火房」,倒是為等安老宿位等到死而不得。至於骨灰龕亦一位難求,不入「火房」依然活在火熱之中,同樣令人惻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