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的一年,內地A股正式推出「熔斷機制」,以防範市場非理性拋售。但出乎預料的是,二○一六年首日開市,內地A股馬上觸發兩次「熔斷」,導致提前收盤。顯然,內地股市運作尚未成熟,要避免股市異常動盪,仍有較長的路要走。
「熔斷機制」是一九八七年全球股災後,控制股市風險的一種交易制度。美國最早引入這種機制,就是當股市異常波動到一定程度時,便會暫停交易,防止恐慌性拋售。現今德國、法國、瑞士及南韓等股市,都設有不同的「熔斷機制」。
市場對「熔斷機制」的作用,亦存在不同看法。從理論而言,這有助穩定市場過激情緒,恢復股市秩序,不過實際操作,股市波動因素相當複雜。
今次觸發A股「熔斷」成因,一是投資者擔心內地經濟前景;二是有巨額股票的禁售期即將解禁;三是製造業數據不理想。但是,此輪波動顯示,內地股民「羊群心理」仍嚴重,當市場觸發第一次「熔斷」後,情緒非但沒有冷靜,相反更為恐慌,導致恢復交易後,五分鐘內觸發第二次「熔斷」。
港股雖然也受到拖累,但無混亂,也說明港股相對成熟,股民比較理性。不過,股市走勢難以預測,若內地股市持續震盪,國際金融大鱷趁機渾水摸魚,今後對港股的衝擊力,確實不容輕視。市場擔心,「熔斷機制」暫停A股買賣,港股可能成為「提款機」。
這種憂慮並非沒有道理,所以港交所已準備制訂應對措施,設立市場調節機制,這是必須的,且愈早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