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約市積極向世界推薦其城市計劃「彈性發展原則」(Resilient city),提升城市的國際軟實力。新加坡更設立專門的諮詢和教學機構,把管治經驗向世界各國推廣和提供專家服務。香港在各方面有大量的經驗和條件,卻沒有對外分享,構建影響力。例如在今年舉行的巴黎氣候大會,中國各大城市,甚至連鎮江等規模較小的地方,都積極宣傳自己的定位。類似的國際會議,其實是很好的國際宣傳平台,可惜卻看不到香港在當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硬實力和軟實力是兩個不同概念,而軟實力的影響力更是愈來愈大。香港經濟實力強大,本來可以借此強化自身的國際影響力。例如香港是世界最大的皮草出入口集散中心,佔世界超過百分之七十五的交易量,但在相關的時裝設計卻落後於物流交易。
亞洲城市近年積極拓展國際空間和影響力,例如南韓首爾,在潘基文擔任聯合國秘書長之後,大量吸納國際機構組織把總部落戶當地。事實上,香港大可以循吸納國際機構設立總部的方向,來擴展國際影響力、並貢獻國家。最近,位於泰國曼谷的聯合國亞洲總部,以及位於馬尼拉的世界衞生組織亞洲總部和亞洲銀行總部,由於當地局勢動盪,均正考慮遷移。世界很大,除了商業貿易中心外還有更廣闊的天空。香港對國家最大的貢獻,以及能從中獲取更多發展機會的,正是爭取成為包括商業,以及其他社會和文化的多元國際交往樞紐,這才是香港作為一個國際都會更上一層樓的應有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