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最近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強調「供給側」改革,他說:「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着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着力提高供給體系質量和效率,增強經濟持續增長動力。」這意味着,中國的經濟政策將有一個重大調整,就是由之前的「需求側」帶動,漸漸轉至以「供給側」帶動。
此前,帶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分別為:投資、消費、出口,俗稱「需求側」。過去,內地民眾消費動力不夠,因而要刺激需求,現在有了消費動力,但供給的產品卻滿足不了消費者的要求,故此「供給側」改革便迫在眉睫。
「供給側」是個經濟學名詞,落實到改革方面,就是降低企業運作和交易成本,包括從行政管理、各種稅費、融資成本等,減少對市場的干預,提供公平競爭環境,減輕企業負擔,提高市場經濟的活力。
內地稅收高,各種行政收費五花八門,營商手續和審批繁複,相信在內地設廠或做生意的港商對此均深有體會。在法制未完善的情況下,企業往往要花很多時間和精力搞關係,其實很浪費資源。如果政府能夠創造公平的營商環境,杜絕各種拉關係和賄賂行為,企業便可把更多資源投放到產品升級和創新,以滿足消費者的要求。
內地這方面改革,近年也在試點和探索之中,上海自貿區是一個重要的試點,例如推行負面清單管理模式,就已經簡化了企業很多申請手續。「供給側」改革,對商界來說,有如為企業鬆綁,只要抓緊機遇,便可以大展拳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