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內地又進行了一波省部級人事調整。最受關注的當屬兩位新省長的履新:福建省委副書記于偉國、江蘇省委副書記石泰峰分別出任本省的代省長,真除扶正只是時間問題。這二人被戲稱為「六十後」,不是說他們是六十年代生人,而是他們已年屆六旬:于偉國十月份已年滿六十歲,石泰峰也只差幾個月。
實際上,去年以來幾位履新的省長都屬六旬老將。例如新疆政府主席雪克來提已六十二歲,雲南省省長陳豪、遼寧省省長陳求發、貴州省代省長孫志剛都六十開外。所謂老臣謀國,正成為用人新常態。
幾十年來,革命化、年輕化一直是中共幹部人事政策的重要方針。革命化是虛泛的概念,不好掌握。年輕化卻有實實在在的標尺,出生簿、身份證、戶口本、檔案夾裏都清楚寫着。為了推進年輕化,中共曾明確規定幹部選拔的各等次年齡要求。有些在中央機關或科教單位工作的年輕幹部近水樓台先得月,一飛沖天;有些在基層打拚多年的幹部則往往蹉跎經年,最後由於超齡遭遇「天花板」,終生沉溺下僚。
這背後有着特殊的歷史背景。改革開放初期,經由文革浩劫,幹部青黃不接,形成年齡斷層。為緩解「幹部荒」,中共大規模破格提拔年輕幹部,大批幹部火箭式竄升,最佳例子當屬胡溫。但這種超常規的大面積越級提拔,難免產生一些副作用。有的幹部倉促上位,難以勝任,於是後來又出現一批「回爐」幹部,即重新回到較低級的崗位上鍛煉。譬如原安徽省委書記王金山八二年由吉林省四平地委秘書升任梨樹縣委副書記,一年後又直升副省長,八八年降職為白城地委副書記,直到九二年才重回省領導行列。
現在,中共的幹部新陳代謝已趨完善,不僅沒有幹部荒,反而是十羊九牧,人浮於事,想裁汰都來不及,已毋須超常規提拔。且傳統的幹部年輕化思路,造就了大量眼高手低、好高騖遠的「三門幹部」,欠缺實幹經驗。這被認為是「激勵了少數,傷害了多數;有利於少年得志,不利於中年進步」。
早在儲君時代,習近平主管黨務,就提出幹部年輕化不等於按照年齡一刀切。十八大執政後,他明確提出選拔幹部「四不唯」,即「不唯票、不唯分、不唯GDP、不唯年齡」,「幹部成長是有規律的,年輕幹部從參加工作到走向成熟,成長為黨和國家的中高級領導幹部,需要經過必要的台階……一步登天在現在這個時代是行不通的」,實際上是對過往的幹部年輕化完全一票否決。
於是,像于偉國這樣的六旬老將,原本即將退休,竟能枯木逢春,升任行政首腦,不少年輕幹部卻在「必要的台階」上徘徊。最典型的是共青團系統的幾員大將,像湖南省委副書記孫金龍、河北省委副書記趙勇,當年年紀輕輕,三十幾歲就官拜副部,如今五十開外,雙鬢漸花白,依然「副」星高照。
不光是他們,共青團的中層幹部也多數被邊緣化。譬如共青團浙江省委書記周艷今年八月調任浙江省地質局副局長,且排名靠後。以往的共青團省委一把手,不少都直接轉任市長、廳長,數年就升遷至省領導者比比皆是;而今卻調到二線部門的副職,「經受歷練」,堪稱是另一種用人新常態的真實寫照。
對比之下,十年之前,四十歲左右的六十後省部級幹部已數以百計。如今,全國範圍內的七十後幹部絕無僅有,如上海市副市長時光輝。相反,于偉國、石泰峰等老將回春,反而司空見慣。不過,要想回春,尚需「妙手」:于偉國是習近平在福建省的老部下;石泰峰曾任中央黨校副校長,也是時任校長習近平的助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