嫻話家常:政府對共識沒有標準

共識、共識,一直以來,不少具爭議的議題,都是在沒有共識下推行:最低工資立法,沒有共識;長者生活津貼有審查,沒有共識;新界東北發展規劃,沒有共識;高鐵項目,沒有共識;西九文化區發展,沒有共識;機場興建三跑,同樣沒有共識。如果沒有共識就不推行,香港現在會是甚麼模樣?

看政府在不同議題的準則,不難發覺社會共識並非其最主要考慮因素。然而,為何在取消強積金對沖上,政府由上至下都忽然地立場堅定,非要共識不可?張建宗局長不斷重申在這個議題上沒有立場,認為應在社會凝聚共識;積金局主席黃友嘉守着同一立場,高舉社會共識這個擋箭牌。

如果這是一個有相同理念、團結一致的政府,請向大眾解釋,為何在很多受反對的議題上,政府都選擇力排眾議向前行,但唯獨對勞工權益問題,官員卻違反原則,選擇原地踏步?唯一的解釋,就是面對商界,政府怯懦。

為何近年不少勞工界人士總對政府喋喋不休?歸根究柢,因本屆政府上台前擺出靠近基層勞工的姿態,特首在競選政綱上更作出多項有關勞工權益的承諾,吸引了勞工界及基層支持,換來的當然是商界的質疑。結果,在商界脅迫下,政府施政舉步維艱,令政府在很多議題上都不敢「得罪」商界。每當勞工界提到政綱上的承諾,商界就如狼似虎地反擊,而政府因不敢得失商界,惟有採取迴避的態度,說着自相矛盾的藉口,一味以「沒有共識」這種空話來推卻。

大眾見到,但凡政府有決心做的,無論有多大反對聲音,政府都會照做,故共識根本就不是一個合理的藉口。既然如此,政府不如索性向商界舉手投降,不要再戲弄基層勞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