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走路姿勢像「鴨仔」,家長擔心他們患扁平足。骨科醫生指出,兒童足部發育未完全,走路時腳掌靠近地面,未必是扁平足,家長毋須憂慮。但體形過重的成年人腳掌負荷較重,若經常走路,導致腳掌細骨之間的關節摩擦和腳掌下塌,可致扁平足。韌帶較軟的人,患扁平足機會也高,他們走路一、兩小時已感小腿肌肉拉緊和痛楚。
步入中年的陳女士從事推銷員多年,年輕時工作「搏殺」,日日出外見客。近年雖晉升為管理層,減少外出,但她的身形趨肥胖,一年前開始感到走路時容易疲倦和腳部痠痛,而且腳掌變形,腳板外側和拇趾位置長出厚繭,買鞋時找不到合腳形的鞋。她經X光檢查,確定患扁平足,腳掌關節出現勞損和退化,正接受物理治療和服止痛藥紓緩痛楚。
骨科專科醫生葉啟源解釋,扁平足患者站立時,腳弓位置下塌,腳踭向外側。從後面看,可見部分腳趾外露。由於腳掌貼近地面,患者需要使用小腿前後的肌肉帶動腳腕肌肉行走,以保持步伐平穩。但腳掌細骨關節因此出現磨蝕、退化,甚至長出骨刺,導致走路時小腿肌肉因拉扯而痠痛和容易疲倦。患者需要做物理治療,強化小腿肌肉,減低走路時疲累,並要服藥止痛。
醫生可在病人腳掌關節間加上螺絲,將關節固定,減輕走路時的痛楚,但這樣做會令病人不能深蹲。因此,若物理治療或藥物可紓緩病人痛楚,便不考慮做手術。
葉醫生說,三歲至四歲幼童的腳掌肌肉肥厚,容易被誤以為是扁平足。家長可做簡單檢查,將子女腳趾輕輕向上拉,或讓子女以腳尖站立,若腳掌內側出現腳弓,子女走路平穩,則毋須擔心。當成長至十歲,腳掌發育漸健全,若站立時腳掌緊貼地面,走路容易疲倦或易跌,活躍程度不及同齡兒童,則需求診。若確診患扁平足,可及早使用合適鞋墊改善徵狀。
因工作需要而經常走路的成年人,葉醫生建議使用能承托腳弓位置的鞋墊,以及控制體重,減低腳掌壓力,避免引致扁平足。
本欄與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及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合作,推出醫學專題報道,每隔周五刊出。
香港私人執業專科醫生協會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
記者:蘇家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