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香港的問題是缺乏青年政策。然而,青年政策不可由政府決定內容,由政府決定,便會被官僚的狹隘視野與利益左右。這些官僚不是因循守舊,便是投機取巧,特別是當上層施加政治壓力,便會馬虎塞責,或只做表面文章,瞞上欺下。結果,政府錢花了,弄出幾個公關把戲便無效果,且錯失了寶貴的政治時機。
殖民地時代,六六年天星示威和六七年暴動之後,港英政府便搞青年舞會來籠絡年輕人,或許有些作用,主要是當時社會文化還不大開放。佔中之後,竟然又有人舊事重提,幸好沒有成政策,否則浪費公帑。香港青年人已有多種渠道,他們的次文化遠比主流文化開放,以舞會來作青年政策,事實上是貶低青年人的智慧與能力,反映提議者的心態。
即如香港左派的傳統青年工作,都是正面積極,從文學和科普知識開始,用學社、音樂社、雜誌周刊來推動。美國與右派的合作,也是從友聯出版社、中國學生周報等開展。相反,殖民地政府是無所作為。假若在回歸後的今天重新開展青年工作及學生工作,可能最佳的方法不是特區政府舉辦康文活動,而是由政府提供平台、設施,讓民間組織和青年人自發,左派、右派參與及競爭更好。或許要回歸到思想和生活學習,只是形式手段方法要因時改變。
區選出現青年新政等是好現象,但政治取向偏頗是問題。最好的情況是有左的、右的、中立的政治取向,百花齊放,這也必然會是各方勢力競相爭取。